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国车企在华战略大转向:从合资到共赢,新路径何在?

   时间:2025-07-13 06:02:03 来源:经济日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法国雷诺集团旗下的安培公司携手中金私募、杭州资本及杭州高新金投,于杭州共同签署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的合伙协议。这项合作旨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研发以及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进行深入布局,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生态投资机会,力图构建一个融合技术创新、产业资本赋能与国际验证的良性循环体系。雷诺中国的高层苏伟铭表示,他们期待通过此次多方共赢的合作,能够打破传统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界限,共同培育出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另一则消息显示,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已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这家新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日产出资60%,东风汽车集团出资40%。新公司的核心业务将聚焦于向全球市场出口整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车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日产全球的销售渠道与中国设计的领先产品相结合,或将为合资品牌出海开创一种新的范式。

尽管这两则新闻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背后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跨国车企在中国的经营理念、战略与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回顾历史,跨国车企曾是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在全球汽车产业销量增长陷入瓶颈之际,大众、日产、雷诺等跨国车企抓住中国对外开放的机遇,与中国车企展开了广泛的合资合作。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国际化的运营理念,跨国车企不仅成功开拓了中国市场,还将全球汽车产销规模推向了新的高度,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然而,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的加速推进,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跨国车企的合资合作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快速下滑,品牌光环也逐渐黯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68.5%,这意味着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高峰时的近七成下降至三成左右。品牌光环的黯淡背后,是产品定价权的削弱和溢价能力的下降。

对中国市场而言,跨国车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更是其全球布局成败的关键。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还走在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主导力量。面对产业技术变革的新趋势与市场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亟需调整,特别是在研发、市场与供应链等方面。

在研发方面,跨国车企传统的“总部主导,中国市场本土化执行”的产品研发模式已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上的飞速发展,迫使跨国车企将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通过中国研发团队,跨国车企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进而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全球市场。

在市场方面,合资车企成立之初,其主要目标是中国市场。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跨国车企可以利用其全球营销网络的优势,帮助在华合资车企扩大出口,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实现双赢。简而言之,跨国车企的市场策略正在从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转变为面向中外两个市场。

在供应链方面,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相对封闭。然而,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国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行优势,已培育出具有核心技术与成本优势的新能源供应链。跨国车企主动拥抱中国供应链,不仅能够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还能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