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电商领域的海拍客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尽管在低线市场以10.1%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先地位,但其财务状况却透露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据招股书披露,海拍客在2024年实现了10.32亿元的营收,然而净亏损却扩大至7883万元,负债净额更是高达20亿元。
海拍客由天猫国际创始人赵晨于2015年创立,起初以B2B2C模式切入母婴海淘市场,连接上游品牌商与下游低线城市母婴店。自2019年起,公司开始从纯数字平台向“平台+自营”双轨模式转型,并着手孵化自有品牌。截至2024年末,海拍客已开发了92个自有品牌及系列,合作制造商达到153家。
海拍客通过轻资产运营模式,构建了覆盖超过4200家供应商与29万家采购商的供应链生态闭环,这些采购商遍布全国3000个县域。公司利用海拍客平台,推动家庭护理及营养品在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然而,尽管在低线市场表现出色,海拍客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
从财务数据来看,海拍客的营收在2022年至2024年间分别为8.95亿元、10.67亿元和10.32亿元,而毛利率则从43.9%逐年下降至32.5%。2024年,自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至77.7%,导致整体毛利率承压,净亏损也随之扩大。公司的负债净额在三年内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17.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0亿元。
母婴电商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多家母婴电商平台遭遇困境。例如,蜜芽在经历多轮融资后,于2022年9月停止了App服务,转而专注于微信和有赞小程序。同样,杭州母婴电商品牌可优比也陷入了大规模裁员和拖欠货款的舆论风波。每日优鲜关闭了核心前置仓业务,洋码头面临架构调整和现金流恶化等问题,而考拉海购则已被全网下架。
海拍客虽然采用轻资产商业模式,聚焦服务商模式而非直接开设线下门店,但仍难以避免市场竞争的压力。在低线市场,海拍客面临着来自综合电商平台以及老牌母婴品牌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对手凭借流量和价格优势,不断抢夺市场份额。例如,京东母婴业务在2024年全年订单量增长近20%,用户规模接近2.5亿;阿里巴巴的1688母婴专区也加速布局下沉市场;孩子王则将线上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线上销售收入占比达到45.52%。
业内专家指出,海拍客“平台+自营”的双轨模式存在隐患。自营业务的拓展虽然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但也加重了库存管理与资金周转的压力。同时,低线城市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且消费升级滞后,这影响了海拍客高毛利产品的销售。母婴垂直电商本身用户群体较小,获客成本高,难以与综合电商平台竞争。
海拍客在下沉市场拥有先发优势和用户基础,但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电商市场的饱和和流量成本的攀升,海拍客需要拓展多元化盈利渠道,如开展增值服务等,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上市之路并不平坦,投资者对其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可能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