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国标严要求:2026年电动汽车电池需经受“极限考验”

   时间:2025-05-28 16:27:0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揭晓了一项针对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的新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项被称为新国标的规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全面生效,预示着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能将迈入一个全新高度。

新国标的核心焦点在于确保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零起火、零爆炸”。这意味着电池不仅要保证日常使用中的安全,还必须能够承受高温、撞击等极端条件的考验。因此,对电池的设计、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设计方面需采用先进结构和技术以防止热失控,材料上则必须选用高性能的耐高温及阻燃材料,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防火防爆能力。

国内各大整车及电池制造商正积极应对这一新标准,纷纷申请新国标的测试,部分领先企业已经获得了新国标的测试报告,并已开始使用新国标进行产品测试。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在安全性能上的全面升级。

与2020版国标相比,新国标在动力电池的安全要求上更为严苛。不仅将热扩散的报警时间从着火爆炸前的五分钟缩短至不起火、不爆炸,还新增了针对车辆底部托底和长期快充两大安全风险场景的测试项目。这一调整无疑为电池制造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新国标引入了三项严苛的试验,其中热扩散防护检测尤为关键。这一测试旨在模拟电池包中某个单体电芯发生热失控后,防止其引发其他电芯的连锁反应。新国标明确,可以通过针刺、内部或外部加热等多种方式进行试验。在针刺试验中,钢针以每秒1毫米的速度刺入电芯,被刺电芯温度可高达1000℃,而整个电池系统必须保持不起火、不爆炸。

新国标还增加了车辆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电池的安全测试。底部撞击测试通过模拟车辆行驶中的底部剐蹭情况,以考量电池包的防护能力。而快充循环后电池的安全测试则要求15分钟内快充的电池单体在循环300次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同样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除了上述三大严苛测试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还需经历多重极限考验,包括电池包模拟碰撞试验、火烧试验、浸水试验及挤压试验等。这些试验要求电池包在满电状态下承受各种极端条件,确保无泄漏、无外壳破裂,并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

面对新国标的挑战,企业纷纷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探索新材料和技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例如,采用“疏堵结合”的管理技术,通过引导热量在安全路径下散播,同时采用“三明治”结构增强电池在强冲击下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设备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企业还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新国标的推出预计将引发电池产业链的深刻变革。那些无法及时适应新标准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而能够快速响应并调整策略的企业则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一变化也将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产品满足最新的安全要求,从而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国标的实施意味着未来购买的电动汽车将配备更加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大幅降低了因电池故障引发的安全风险。尽管提高安全性能可能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但长远来看,这些额外的成本将被更安全的驾驶体验所抵消,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