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星股份再度出手跨界收购,目标锁定国防装备维修企业。近日,该公司发布公告,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沈阳顺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沈阳顺义”)。此次收购行动距离慈星股份上次跨界半导体领域失败仅过去短短三个月。
据悉,慈星股份自5月20日起停牌,停牌前一个交易日(5月19日)的收盘价为8.99元/股,市值约为71亿元。而沈阳顺义则成立于2012年,主营业务为国防装备维修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沈阳顺义曾在2024年5月启动上市辅导,并于2025年4月完成了第四期辅导。其背后不仅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李英顺作为实控人,还有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等重量级出资人的支持。
天眼查数据显示,沈阳顺义在筹划独立上市之前,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包括2017年引入的辽宁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方元资产,以及2021年引入的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私募中兵顺景、辽宁德润资本、嘉瑞融金投资、和生中德、海通新能源等多家投资方。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针织机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慈星股份近年来一直在寻求跨界发展。早在2016年,慈星股份就曾高溢价收购两家互联网公司,但结果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等“副业”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度一直不高。不仅如此,由于标的公司业绩变脸,慈星股份还在商誉减值的影响下连续出现大额亏损。
尽管如此,慈星股份并未放弃跨界发展的决心。今年年初,慈星股份曾筹划收购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武汉敏声”),这是一家专业研发和定制射频天线的公司。然而,这场跨界大戏最终因交易各方对最终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而黯然落幕。
不过,慈星股份并未因此气馁,仅仅三个月后,公司再次出手跨界收购。与武汉敏声相似,新的收购标的沈阳顺义也是一家无法完成独立上市的风口行业公司。慈星股份表示,在稳固针织设备主业的基础上,公司正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为公司注入新动能。
对于慈星股份的频繁跨界举动,市场反应不一。有观点认为,慈星股份在主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情况下,通过跨界收购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也有观点认为,跨界收购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谨慎对待。
在慈星股份公告收购沈阳顺义之前,公司股价曾提前大涨,一度引发市场对于内幕交易的质疑。不过,慈星股份方面表示,经过自查,未发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公司股价的上涨可能是市场化行为所致。
此次收购沈阳顺义,对于慈星股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未来,慈星股份将如何整合沈阳顺义的业务资源,实现跨界发展的目标,值得市场关注。
然而,跨界发展并非易事,慈星股份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平衡主业与副业的发展关系,如何有效整合和管理跨领域的业务资源,都是慈星股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