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一概念自2010年提出以来,已在多个行业中生根发芽,形成了广泛的产业联动。政策层面亦不断加码,为低空经济的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期,低空领域综合服务商蜜蜂低空宣布成功完成天使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阿尔法公社领投。此次融资将助力蜜蜂低空加大在低空垂直场景AI系统的投入,进一步复制其标准化运营模式,并布局低空领域的四大核心场景。同时,蜜蜂低空还将开放其产业合作平台“低空智联”,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低空产业新生态。
蜜蜂低空创始人赵敏表示,蜜蜂低空并非整机制造商,而是致力于成为低空产业链上的服务商。他强调:“我们连接场景与上游供应链,每一次垂直场景中的飞行数据,都是低空行业宝贵的算力资源。”
自成立以来,蜜蜂低空在短短13个月内便迅速崛起。初期,蜜蜂低空以旅游观光为突破口,成功覆盖了全国23个省110多个5A/4A级景区,并获得了独家运营权。这些景区年客流量高达1.2亿人次,平均季度执飞超过1.2万人次,单机创收超过百万。
赵敏指出,低空经济正处于政策与技术叠加的风口,行业正处于商业化验证期和技术成熟度提升的关键时期。然而,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落地仍处于探索阶段,行业痛点亟待解决。例如,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eVTOL载重和续航限制、场景割裂以及商业闭环难题等。
面对这些挑战,蜜蜂低空选择了先让一部分人飞起来,通过场景化运营推动产业发展。赵敏认为:“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我们通过商业化聚合头部资源,用市场化数据指引技术革新方向,让更多的整机企业有机会飞起来,先活下来。”
蜜蜂低空在文旅领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庆巫溪红池坝、内蒙野狼谷等景区,蜜蜂低空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固定翼有人机进行测试,上线周期从行业平均45天缩短至72小时,单机日执飞架次达60余次,季度单机营收突破百万。这一成绩验证了低空经济中产业与场景结合的“最小可行性闭环”。
“我们选择景区这种刚需、高频的低空观光运营场景,因为这里既有流量,又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便于空域审批和实际运营落地。”赵敏解释道,“至于选择有人机,也是基于市场和旅游观光场景的实际需要。现阶段eVTOL的充电、续航和载重等方面还不符合经济效益。”
除了景区观光,蜜蜂低空还在拓展游学研学、驾照培训、飞行器销售等利润场景,通过私域运营开拓更多商业转化。同时,蜜蜂低空也服务于G端、大B端和B端客户,已接入1500家企业,涵盖通航、材料、整机、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们就像搭建了一个应用商店,目前着重观光领域,未来还将拓展应急、巡检、支线物流等应用场景。需求方在平台上发布需求,整机企业和运营商通过AI匹配需求,实现撮合交易。”赵敏表示。
赵敏透露,蜜蜂低空在单一飞行体验上的客单价为499元,单次飞行成本约为107元,已在景区实现了项目盈利。他预计,在旅游赛道上,未来三年内将有两百多万人飞起来,实现6亿营收和6000万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