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股价两年半狂飙20倍,基金经理踏空与抢筹并存
泡泡玛特(9992.HK),这家被誉为“新消费第一股”的企业,自2022年10月28日的9.8港元/股起步,至2025年5月6日已飙升至195港元/股,市值超过2600亿港元。在这段令人瞩目的涨势中,基金经理们的操作却显得参差不齐,有的精准踏空,有的则在暴涨后才匆匆入场。
在泡泡玛特上市初期,尽管有基金经理看好其潜力,但大多数却选择在股价低迷时割肉离场。泡泡玛特上市后的股价走势如同一场马拉松,前三年经历了暴跌与震荡,整体呈“U字形”。多数基金经理在股价下跌和震荡期间进行了买卖操作,但鲜有能坚持到底者。例如,东方红三兄弟基金——东方红睿满沪港深、东方红智远三年、东方红睿泽三年,在泡泡玛特加入港股通初期便重仓持有,但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基金经理孙伟虽坚持越跌越买,但最终还是在2023年年中因个人原因离职,其继任者则在股价即将启动大涨前精准割肉。
易方达的萧楠和张坤也是泡泡玛特股价波动中的两位重要参与者。萧楠在泡泡玛特下跌的前半程选择了买入并一度加仓,但最终还是清仓离场,损失惨重。而张坤则是在下跌的后半程短暂持有,同样未能把握住大涨的机会。像谢治宇这样的知名基金经理也曾在泡泡玛特的波动中短暂重仓,但同样未能把握住长期上涨的趋势。
然而,在泡泡玛特的暴涨过程中,也不乏精准蛰伏、吃准大涨的基金经理。景顺长城的农冰立、永赢基金的高楠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泡泡玛特股价低迷时精准入场,并长期持有,最终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农冰立管理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基金在2024年一季度便重仓了泡泡玛特,并随着股价的上涨不断加仓,最终在2025年一季度成为持有泡泡玛特市值最多的基金。
泡泡玛特的暴涨并非偶然,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IP的能力。从Molly到Labubu,泡泡玛特不断推出现象级IP,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同时,泡泡玛特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4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达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占总营收的38.9%。这一成绩的取得,为泡泡玛特的股价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泡泡玛特的股价已经翻了数十倍,但基金经理们对其的看法仍然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其商业模式独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有的则认为其股价波动过大,难以把握。不过,无论如何,泡泡玛特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其在消费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在《因为独特》一书中曾感叹:“上市之后,我们发现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这样,乐观的时候大家盲目乐观,悲观的时候盲目悲观。”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股市中的人性弱点,也提醒着基金经理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泡泡玛特的暴涨过程中,不少基金经理因踏空而错失良机,但也有少数基金经理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坚定的持有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这再次证明了股市中机会与风险并存的道理,也提醒着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