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7-11中国之路:变革阵痛下的便利店巨头何去何从?

   时间:2025-04-30 16:58:49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球便利店巨头7-11近年来在日本及中国市场的发展遭遇瓶颈,其母公司Seven&i控股公司近期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试图扭转颓势。这些调整包括更换首席执行官、业务重组及资本运作计划,不仅在日本本土零售业掀起波澜,也对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7-11作为长期占据全球便利店行业领先地位的品牌,近年来却面临增长困境。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其母公司陆续采取了裁员、关店、取消部分门店24小时营业制并推行降价策略等措施,但仍未能有效缓解发展颓势。2024上半财年,其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2.4%,显示出核心便利店业务的增长疲态。

在中国市场,7-11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7-11中国的门店数量远低于本土品牌美宜佳和同为日系便利店的罗森。这与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策略、产品结构及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7-11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结构以日式冷食为主,如饭团、寿司等,这些产品更符合日本消费者的需求,却不符合国内消费者偏好热餐的饮食习惯。随着市场新鲜感的消退,这种产品结构反而成为其发展的束缚。相比之下,其他日系便利店品牌如罗森,在产品方面会根据市场趋势和顾客反馈不断调整和更新商品种类,引入更多符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其次,7-11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成本较高,加盟门槛高,包括加盟费、装修费、设备费、保证金等多项费用,总金额通常在20-50万元之间。租金、人工费用及供应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也增加了其运营成本。高昂的成本让一些潜在加盟商望而却步,导致品牌扩张受阻,同时也影响了现有门店的盈利能力。

再者,7-11在中国市场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相对老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其采取的特许加盟模式逐渐暴露出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加盟商在经营策略上受限,难以根据本地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同时,品牌对加盟商的管控过严,限制了其自主创新能力,使得门店难以形成特色,难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区域代理分散、管理不统一也增加了成本和运营难度。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便利店品牌的发展重点。然而,7-11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却步履迟缓。近两年才逐渐推出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如配送服务和智能库存管理系统等,但仍未拓展到全球市场。相比之下,国内其他便利店品牌如某品牌早在2018年起便投入巨资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了完整的供应链系统、AI选品系统和小程序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7-11在下沉市场的拓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下沉市场消费者更习惯在家用餐或选择本地餐馆,对便利店鲜食需求较低。同时,由于前期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偏高,这与下沉市场对价格较敏感的消费者心理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较缓慢,即时便利需求不如一二线城市迫切,使得便利店的高频消费场景难以形成。

面对这些挑战,7-11需要做出针对性改变。首先,应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符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其次,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争取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同时,加强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线下融合能力。最后,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赋予本地团队更多决策权,提升品牌统一性和管理效率。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