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闫思羽
编辑丨李文贤
一年关闭近350家门店,2024年巨亏9.17亿元,近日公布业绩的奈雪的茶深陷多重危机。
四年间,这家以“中国星巴克”为愿景的企业市值蒸发90%,资本方太盟、天图接连减持套现,核心成员离职。
香颂资本董事长沈萌表示,资方减持和董事退出确实与企业的业绩有关,但不是唯一相关性。
曾经的“新式茶饮明星”如今面临严峻挑战,其大店模式与直营策略的弊端逐渐暴露。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奈雪亏钱的根本原因就是奈雪品牌力不足以支撑其大店模式,奈雪的整个产品矩阵、团队,都无法支撑它做大店。
当大店模式遭遇消费降级,当直营策略碰上加盟狂潮,这个曾估值超百亿的茶饮帝国,正在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商业困局。
奈雪的茶能否扭转困局?行业竞争加剧下,它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奈雪2024年亏损9.17亿元:业绩承压,奈雪能否扭转颓势?
2024年财报显示,奈雪的茶再度陷入巨额亏损。
公司全年营收49.21亿元,同比下滑4.7%;净利润亏损达9.17亿元。从2021年上市至今,奈雪的茶仅在2023年短暂恢复盈利1300万元。
奈雪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度消费市场表现疲弱,而现制茶饮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直营门店的收益及门店经营利润率产生波动。另外,闭店损失也进一步侵蚀了公司的利润。
经营数据显示,奈雪直营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1574家缩减至1453家,净减少121家。
更严峻的是,单店经营指标全面恶化:平均客单价从29.6元降至26.7元,日均订单量从344.3笔减至270.5笔。受此影响,一线城市单店日销售额从1.27万元跌至8900元,新一线城市也从9500元下滑至6800元。
与行业其他玩家相比,奈雪的处境尤为艰难。
2024年,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以加盟模式为主的企业分别实现44.54亿元、25.15亿元的净利润,而坚持直营路线的奈雪却成为行业亏损最严重的品牌。
资本市场同样反应剧烈。3月10日,奈雪被移出港股通名单,导致股价持续下挫,目前市值16亿港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奈雪亏钱的根本原因就是奈雪品牌力不足以支撑其大店模式,大店模式整体运营不容易,它无疑超前了,加上奈雪的整个产品矩阵、团队,都无法支撑它做大店。
资本方接连撤退:太盟、天图减持套现,董事频繁离职
4月1日晚间,奈雪的茶发布公告称,公司非执行董事马焱俊因其他工作安排辞任,即日起生效。
马焱俊于2024年5月加入董事会,代表奈雪主要投资方之一太盟投资集团(PAG),任期不足一年。他的离任,被业内视为资本方对奈雪态度转变的又一信号。
香颂资本董事长沈萌告诉,主要股东减持后,在公司的利益份额减少,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性下降,特别是投资型股东,并不会保证长期性投资,所以在减持后,代表退出是投资者对投资的整体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太盟投资是奈雪2021年C轮融资的主要投资者,当时以每股1.1美元(约8.5港元)的价格投入1亿美元,推动奈雪估值飙升至104亿元。
马焱俊此前在太盟担任董事总经理,马焱俊的辞任或与太盟投资的减持动作密切相关。2024年9月,太盟以均价1.97港元减持2432万股,套现4801.74万港元,持股比例从5.28%降至3.88%。若以初始投资成本计算,此次减持可谓“割肉离场”。
无独有偶,另一重要股东天图投资也在持续减持。天图曾是奈雪上市前最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达13.05%,但自2023年起,天图通过四次减持累计套现约2.3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4.98%。
2023年12月,天图合伙人魏国兴进入奈雪董事会,但仅一年后便辞任非执行董事。
沈萌表示,无论资本是不是看好这一企业,投资型股东都会在某个时点选择退出,差别是赢和亏,因此减持和董事退出与企业的业绩有关,但不是唯一相关性。
除资本方代表外,奈雪核心管理层也出现动荡。
2月26日,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邓彬宣布离职。邓彬自2016年加入奈雪,是除创始人夫妇外的唯一执行董事,他的离职引发业内关注。
奈雪的茶深陷困局:关店潮蔓延,下沉战略难挽颓势
无论是董事会的持续动荡,还是核心高管的批量离职,对当下的奈雪来说都绝非利好信号。这一系列变动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式茶饮行业降温下,奈雪增长乏力、战略摇摆的残酷现实。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奈雪关闭近350家门店,关店率达17%,其中约20%的门店运营时间不足一年。
一位曾经在河南奈雪的茶任职的店长表示,奈雪的茶在高人效发展以及砍掉了现做软欧包后,服务质量几乎为0,营业额下降明显,股价已下跌90%,也因此很多伙伴离开了奈雪。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0日,奈雪在营门店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1824家缩减至1716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背后是品牌向四五线城市的“下沉求生”——过去一年新进入的23个城市均以四五线为主,而一二线城市门店则持续收缩。
资深品牌运营负责人Coco认为,三四线的小城市对大牌更有追求,类似星巴克。在消费降级,以及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下沉解决不了竞争。
然而,这场“下沉运动”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增长。在低线城市,奈雪难以撼动蜜雪冰城等性价比品牌的统治地位;而在一线城市,直营店日均销售额已从1.27万元腰斩至8900元,,新一线城市则从9500元下降至6800元。
2015年奈雪的茶创业之初,完全不考虑加盟模式,而是重点讲述“中国星巴克”的故事,并且也主打“第三空间”。
朱丹蓬认为,整体去看,奈雪的茶的大店模式和运营能力有问题,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跟质量也缺乏革命性的颠覆。
在朱丹蓬看来,新茶饮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多元化。品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产品创新、数字化转型、出海扩张以及成本控制等策略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