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圈引起轩然大波的美剧《片厂风云》自3月26日在Apple TV+上线以来,好评如潮,该剧由好莱坞喜剧明星塞斯·罗根自编自导自演,深刻揭示了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复杂生态。
剧中,一家历史悠久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在艺术与商业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剧情不仅吸引眼球,更邀请了马丁·斯科塞斯、查理兹·塞隆、保罗·达诺等多位影坛大腕本色出演,他们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种种弊端。
《片厂风云》的大胆创作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烂番茄影评网站上新鲜度高达95%,metacritic网站也给出了80分的高分评价。
《时代周刊》称赞该剧为“2025年迄今为止最好的剧集,也是好莱坞多年来最犀利的自画像之一”。而《泰晤士报》则评论道:“剧情的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想到好莱坞黄金时代,在愚蠢、讽刺和多愁善感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旧好莱坞的太阳或许正在落下,而今年最好的新喜剧则在冉冉升起。”
剧中,马丁·斯科塞斯饰演的角色因版权问题被好莱坞高管“绑架”后怒不可遏,扬言应将新片卖给Apple TV+,这一桥段不仅还原了他2023年将《花月杀手》交由Apple TV+出品的真实决定,更引发业界热议,仿佛为Apple TV+打了一则响亮的广告,暗示其已成为作者型导演逃离传统制片体系束缚的“新诺亚方舟”。
近年来,Apple TV+凭借一系列高质量文艺佳作,吸引了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顶级导演以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等巨星加盟。从首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流媒体之作《健听女孩》到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斩获10项奥斯卡提名,Apple TV+不断证明其制作实力。
《片厂风云》的热播,将Apple TV+等流媒体平台与好莱坞传统制片厂的冲突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观察好莱坞困境与Apple TV+破局的一个绝佳视角。与好莱坞自我审视的迷茫不同,该剧通过Apple TV+的视角,提供了新鲜的好莱坞故事。
剧中,Apple TV+毫不留情地吐槽了好莱坞传统制片的短板,如资本束缚创作、原创力枯竭、内容同质化、过度依赖经典IP等。这种反转本身极具讽刺意味。以剧中角色马特为首的好莱坞高管,频繁陷入商业与艺术的两难抉择,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之道。他们的迷茫、虚荣和执着,折射出好莱坞内部不同岗位的声音,而马特作为协调者,多数时刻未能有效调和各方矛盾,反而成为危机的催化剂,实质反映了好莱坞的系统性困局。
与此同时,迪士尼作为好莱坞的经典标杆,近年来也面临困境。其真人版《白雪公主》制作成本高达2.7亿美元,却口碑票房双扑街,烂番茄新鲜度仅40%,IMDb评分低至1.6分,全球票房截至4月10日仅有1.75亿美元,成为迪士尼近年来最大的亏损项目之一。迪士尼试图通过真人翻拍经典IP来填补原创力不足、降低投资风险,然而这种模式只能饮鸩止渴。近年来,观众对真人翻拍电影的审美疲劳日益明显,对“炒冷饭”的反感不断加剧。
为了应对挑战,老牌巨头迪士尼也进军流媒体,在2019年推出了Disney+。然而,Disney+虽背靠庞大自有IP库,却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主要依赖经典IP续集和衍生作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长期将导致用户流失。相比之下,Apple TV+则通过《花月杀手》等高质量原创自制内容,积极满足用户对新鲜内容的需求。
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凭借其资金优势、灵活的商业模式和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对“影视原创内容”的投入力度空前,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影视行业的格局。Apple TV+自2019年上线以来,对原创内容库的累计投入超过200亿美元,年均投入约为40-50亿美元,远超许多传统制片厂的年度预算。这种“精品导向、质量优先”的制片策略,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更吸引了追求高质量创作的团队纷至沓来。
如今,科技互联网公司早已不再是影视产业的“外来者”,而是很可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与内容的构建者。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公司引领影视未来的力量已不可逆转。当马丁·斯科塞斯在《片厂风云》中感叹“早知道就把电影卖给Apple TV+”时,这不仅是导演的个人选择,更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