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吉卜力风格画像”的热潮,这股风潮的幕后推手竟是OpenAI。通过将新版Sora整合进GPT-4o,OpenAI使用户仅凭一张照片就能生成动漫风格的画像,其画风与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作品颇为相似,这一创新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预言OpenAI将颠覆影视行业。
然而,这并非影视行业首次感受到来自OpenAI的冲击。早在Sora问世之初,业内就曾有声音担忧,Sora可能会让美工、设计师和分镜师等职业面临失业风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OpenAI的最新动向似乎有些“保守”。GPT-4o的最新应用仅限于图像生成,并未涉足视频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厂商在AI视频生成领域却异军突起,尤其是快手的可灵AI和抖音的极梦AI,受到了众多视频行业从业者的青睐。据快手最新财报显示,可灵AI自发布仅半年内,就吸引了超过600万用户,累计生成了超过6500万个视频和1.75亿张图片。更令人瞩目的是,可灵AI在半年内的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成为目前国内商业化变现规模最大的视频生成AI应用。
那么,在这场由Sora引发的AI生成视频浪潮中,为何中国厂商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快手,这家以“老铁文化”著称的公司,竟然成为了AI科技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确实令人颇感意外。
实际上,中国厂商在AI领域的打法与OpenAI截然不同。OpenAI更倾向于通过炒作概念来吸引融资,而中国厂商则更加注重“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以快手为例,可灵AI自推出以来,经历了密集的产品更新,从最初的5秒视频扩展到最长3分钟,还支持通过微调提示词进行续写视频创作。截至目前,可灵AI已经迭代了20多个版本,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短剧从业者Kevin透露,可灵AI在发布初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人物表情不够自然、颜色饱和度过高、动态画面衔接不畅等。但快手团队非常注重用户反馈,能够采纳使用者的建议和批评,让产品迭代更新到了点子上。在体验过可灵1.6版本后,Kevin表示这是一款他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
全球知名AI测试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发布的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份榜单中,快手可灵1.6pro(高品质模式)获得了1123分,是全球图生视频模型中的最高分。而一直在“憋大招”的Sora,仅排在这份榜单的第八位。这一结果无疑是对快手可灵AI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除了产品本身的实力外,可灵AI的成功还得益于其价格优势。相比Sora高昂的订阅费用,可灵AI的订阅价格更加亲民。Sora的Plus版月订阅费为20美元,约合人民币145元,但连人物视频都不能生成。而Sora Pro的月订阅费更是高达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50元,视频生成时长最长仅为20秒。相比之下,可灵AI的黄金会员单月最低仅需33元,性价比极高。
更重要的是,可灵AI不仅为快手带来了直接的收入,还为快手整体业务流带来了新增量。借助大模型技术,快手可以让客户的视频素材制作成本降低60%—70%,从而吸引更多商家来平台做生意,推动商业生态的繁荣。
例如,周大福、vivo、玛氏箭牌、青岛啤酒等品牌方都已经开始使用可灵AI制作视频素材和广告短片。这些品牌方表示,使用可灵AI不仅能够降低制作成本,还能够带来新意和创意。快手首部AI短剧《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的播放量也突破了5300万,再次证明了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短视频和电商行业面临流量红利和用户增长见顶的背景下,生成式AI的加入为短视频平台注入了新的动能。通过AI模型分析短视频、直播、评论和用户兴趣等数据,平台可以优化推送内容、提升用户活跃度,并将AI技术应用于推荐、搜索、广告等场景,提升线上营销服务的推荐转化效果。
AI换脸、AI配音等创新玩法也为内容生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内容的有趣度,也让更多人对生成式AI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对于中国厂商来说,短视频生态是其在AI领域的一大优势。据《202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9亿人,使用率达98.4%,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在海外市场,Tiktok和Kwai等短视频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因此,中国厂商可以依托短视频生态优势,加速AI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通过AI技术优化内容推送、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制作成本等方式,中国厂商有望在AI的白热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布局AI领域。例如,快手就通过可灵AI等创新产品,在AI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这些公司的成功实践也表明,技术创新并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目标,而是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当然,AI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正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所言:“在美国每天发生的大量创新中,DeepSeek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硅谷感到惊讶,只是因为一家中国公司,竟然能以创新贡献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快手等中国厂商在AI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虽然这些公司可能并不具备OpenAI那样的财力和资源,但它们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同样能够在AI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