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银基金权益类产品困境:混合型基金规模大幅缩水,如何破局?

   时间:2025-03-31 08:55:28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2025年市场逐渐回暖,公募基金市场也迎来了集体的复苏迹象。根据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得益于2月份权益市场的出色表现,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均有所增长,其中混合型基金更是结束了长达数月的规模下滑趋势,实现了1055.54亿元的环比增长。

然而,在这波复苏浪潮中,中银基金的表现却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中国银行与贝莱德联合打造的头部公募机构,中银基金目前正深陷“迷你基金”清盘的困境。据Wind数据显示,中银基金旗下约有30只基金的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这一数字占到了其去年四季度“股票+混合”基金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迷你基金”通常指的是那些基金资产净值长期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少于200人的产品。这些基金不仅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流动性不足的困境,更因业绩表现不佳而陷入了“赎回-缩水-清盘”的恶性循环。实际上,中银基金近年来一直饱受“迷你基金”清盘的困扰,据统计,2023年中银基金清盘的基金数量高达14只,位列行业之首;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16只,继续领跑公募基金清盘榜。

中银基金的困境背后,是其权益类产品的萎靡不振。尽管中银基金的总规模高达6252.97亿元,是公募基金市场中的巨头之一,但其权益类产品的表现却远未达到这一水平。从规模上看,中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排名也处于中游位置。更糟糕的是,近年来中银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下滑,以混合型基金为例,其规模已从2021年一季度的615.17亿元缩水至如今的203.16亿元。

与中银基金权益类产品的萎靡不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固收类产品的发展势头却相当强劲。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中银基金的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规模分别高达3023.7亿元和2630.2亿元,合计规模超过5650亿元。然而,尽管中银基金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庞大,但其债基大多由机构100%持有,这实际上反映了其“大而不强”的现状。据媒体报道,中银基金的债券型基金中,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债基几乎都是中长期纯债基金,且机构持有比例多为100%,这可能是机构定制基金的结果。

中银基金的固收类产品之所以如此强大,与其背靠中国银行的背景密不可分。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银行系公募之一,中银基金自成立之初就与中国银行有着深厚的渊源。如今,中国银行通过持股83.5%成为中银基金的控股股东,而贝莱德则作为参股股东存在。由于背靠中国银行这一强大的渠道优势,中银基金与其他银行系公募一样,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固收类产品上。

然而,尽管中银基金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庞大,但其债基的高机构持有比例却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相比之下,目前几个固收大厂旗下的规模较大的债券型基金多为混合型债券基金,即会参与少量股票投资的债基,个人持有比例相对更高一些。这反映了中银基金在固收类产品上的“大而不强”现状,也揭示了其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的紧迫性。

除了权益类产品的萎靡不振和固收类产品的大而不强外,中银基金还面临着“迷你基金”清盘的风险。这一风险不仅影响了中银基金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更对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银基金需要尽快调整其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加强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和研究能力,提升固收类产品的竞争力和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

同时,中银基金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防止优秀基金经理的流失。近年来,中银基金已经有多位资深基金经理离职,这对公司的投资能力和业绩稳定性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中银基金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中银基金还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其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度。通过定期发布市场报告、举办投资者交流会等方式,中银基金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调整其投资策略和产品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中银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场的复苏浪潮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银基金需要尽快调整其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互动等多方面的努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