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室经济”正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旨在通过企业与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然而,在民盟深圳市委会的调研中,一系列阻碍“实验室经济”发展的挑战逐渐浮出水面。
调研发现,尽管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仍面临诸多困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融合不够深入,导致许多实验室中的优秀成果无法顺利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堵点、断点和难点,成为了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巨大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民盟深圳市委会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通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与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在政策扶持方面,建议出台针对“实验室经济”的专项扶持政策,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力保障。这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以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汇聚深圳。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验室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加强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合作。
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建议完善相关服务,打造一个集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及多元化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框架。同时,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周璇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深圳在创新企业数量和专利申请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还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她建议修订相关法规,引入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给科研人员。同时,借鉴硅谷经验,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负责专利的商业性评估、营销、企业合作转化和收益分配等工作。
周璇还建议组织深圳高校积极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筛选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技术参与开放许可,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获取成本。同时,探索企业与研究机构专利所有权共享、收益权让渡等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共享共用。
通过借鉴海外经验,深圳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包括建设中介服务组织,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深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