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在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下,智慧农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战略地位。根据国家的整体部署,从当前至2035年,智慧农业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旨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智慧农业的发展紧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核心目标,聚焦于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种养、智慧供应链、农业智能信息服务以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化等多个方面。遵循“突出重点、弥补短板、强化薄弱环节”的总体思路,我国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重点建设任务。
为了强化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能力,智慧农业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基础性研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被置于突出位置。一系列智慧农业的重大科技专项与应用示范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论证与实施中。农业传感器、高端芯片、农业大数据智能与知识模型、农业人工智能算法与云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智能感知产品、农业自主作业智能服务产品等也在加速研制中,并将在智慧农场、植物工厂、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等领域进行集成应用示范。
在2025年的发展目标中,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预计将取得显著进展。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大田规模化种植基地、设施园艺标准园、规模化养殖场等将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将更加健全,产业体系基本完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届时,大田、设施园艺、畜禽、水产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将分别达到一定比例,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和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占比也将大幅提升,农业数字经济在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将超过15%。
展望2035年,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蓝图更加宏伟。届时,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将基本实现,智慧农业将取得标志性进展,我国有望跻身世界农业强国前列。在农业传感器与高端芯片、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智能等领域,我国将实现自主可控,并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智慧农业的“新基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将取得全面突破,学科与创新团队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预计届时,大田、设施园艺、畜禽、水产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农业数字经济在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0%。
为了推动智慧农业的持续发展,我国还将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多领域的融合创新。通过“AI+大数据+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技术支撑,构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适应的智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将有助于推动农业“机器替代人力”“电脑替代人脑”等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