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行业步入寒冬,思哲睿IPO之路坎坷重重。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领域的璀璨明珠,以其高精度、低创伤和快速康复等优势,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44.4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0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2%。而中国市场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期市场规模由8.8亿元攀升至4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47.6%。
然而,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太久。进入2024年,手术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市场开始显著降温。据统计,去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赛道仅完成了9笔融资事件,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新低,与2022年的29笔融资相比,下滑幅度超过三分之二。这一变化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手术机器人行业的态度逐渐趋于谨慎,更加看重企业的实际成果和市场前景。
在这种背景下,主营手术机器人的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的IPO之路显得尤为艰难。早在2023年6月,思哲睿就已提交注册申请,但至今仍未获得批文。招股书显示,由于产品尚未商业化,思哲睿在报告期内无主营业务收入,业绩连续多年亏损。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思哲睿依然坚持推进IPO进程。然而,在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降温、IPO审核趋严的情况下,思哲睿急需拿出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成果来说服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思哲睿的主要产品康多机器人虽然已经开始商业化销售,但进展缓慢,且产品线相对单一,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上对于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的悲观情绪也在蔓延。已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如天智航和微创机器人均处于亏损状态,且股价表现惨淡。这些企业的商业化销售不及预期,使得投资者对于手术机器人行业的信心受到打击。思哲睿作为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其IPO前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思哲睿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直观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国产手术机器人赛道竞争持续加剧,思哲睿需要与众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实现国产化,未来在医院的采购过程中或将不再被视作进口产品,这将使得国产手术机器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降温,但仍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融资。这些企业大多在产品订单量、临床试验、产品批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这也说明,在投资者眼中,具有里程碑式成果的企业更具吸引力。然而,思哲睿在这方面显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思哲睿在产品技术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与主流手术机器人相比,思哲睿在控制台、机械臂数量及内窥镜兼容等关键设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会导致其产品在医生适应度以及市场认可上面临更大困难,从而使得成功商业化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思哲睿的IPO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降温、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思哲睿需要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市场前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