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举行的“AI赋能科学”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发表了对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的独到见解。他提出,尽管AI尚不能直接解决科学难题,但它却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对基础科学研究产生颠覆性影响。
王建院士首先提到了近期AI大型模型,特别是DeepSeek系列,受到的广泛关注。他透露,春节前他曾向一位顶尖科学家推荐了一款名为“通义”的大型模型,该科学家起初对其效用表示怀疑。然而,节后他却因目睹了AI大型模型在科研中的巨大潜力而重新燃起了兴趣。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叶杰平同样强调了AI在研究领域的价值增长。他指出,与过去二十年相比,AI大型模型如今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都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标志着科学研究方式的重大转变。
王建院士进一步指出,尽管生成式AI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它尚未融入传统科学研究范式。他引用了吉姆·格雷于2007年提出的科学研究“四大范式”,即实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和数据驱动范式。他表示,AI正在重塑科研格局,但它超越了这些范式,特别是它基于互联网引入了数据、模型和计算的新结合方式。
“生成式AI的精髓在于其整合数据、模型和计算的能力,它不应局限于传统科学研究的界限,”王建院士说,“AI赋能科学的未来是‘开放科学’,即所有研究资源——数据集、模型权重、方法论——都实现共享和开放。”
王建认为,这一转变与过去主要关注源代码的软件开源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大型AI模型时代,“开源”的真正含义已经超越了软件,涵盖了所有科学资源,为协同创新创造了环境。
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也支持王建的观点,他认为AI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应聚焦于识别各领域最紧迫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在高质量数据存在的情况下。
TP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孙伟杰指出,AI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模拟的准确性,提升实验室生产力,最终改变研究实践。
叶杰平还强调了阿里巴巴云在AI赋能科学方面的领先地位。他提到,阿里云已经支持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在内的多项重大科学项目。他强调,随着AI模型能力的提升,科学研究方法将发生深刻变革,AI将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