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壮阔征途中,登月壮举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若从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瞬间算起,至今已逾130亿年,这漫长岁月被比喻为一部宏伟的“大历史”。在这漫长篇章中,地球于46亿年前悄然诞生,生命随后在40亿年前初现端倪,直至3亿年前,恐龙成为地球的霸主。而人类的直系祖先,最早的直立行走原始人,则于700万年前踏上历史舞台。农业社会的曙光在1万多年前照耀大地,工业革命则在200多年前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这浩瀚宇宙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热点。所谓登月,即指人类驾驶或遥控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壮举。然而,迄今为止,仅有美国、俄罗斯与中国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其他国家,如日本的“月亮女神号”仅完成了绕月飞行并最终坠毁,印度的“月船2号”也在即将着陆时失去联系,结局不明。
登月之难,源于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脆弱性。碳的热稳定性低,使得生命对温度极为敏感,既不耐高温也不耐严寒。地球上的生物能忍受的极限温度范围狭窄,而宇宙的平均温度远低于这一阈值。地球,作为我们温暖的家园,其地表平均温度适宜生命繁衍,但月球等外星球的极端环境则对生命构成严峻挑战。
碳基生命诞生于有机环境,要登陆月球、火星等无机环境,必须突破这一限制。碳原子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能与多种原子结合形成复杂的大分子结构,进而构成生命的基础。从有机化合物到生命的转变,是宇宙发展史中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生物进化的开始。生物进化通过遗传与变异,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在此之前,宇宙中的变化主要是化学变化。
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虽看似无机,却蕴含着生命的韵律。它们通过引力聚合,形成恒星并引发核聚变反应,最终因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走向衰亡。这一规律表明,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可利用的能量趋于减少,秩序从有序走向无序。然而,通过不断密集能量,复杂实体得以对抗这一趋势,但终将无法逃脱被摧毁的命运。
生物体是比恒星更复杂的结构,其密集能量的效率远超恒星,但生命同样难以逃脱时间的侵蚀。碳原子的可塑性使得生物体建立在有机化合物之上,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生物是由非生物经过化学进化与生物进化而来。生物进化最终产生了智慧,智慧的产生则标志着文化进化的开始。文化进化通过人类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生命的边界。
未来,人类或许能通过机械化与无机化来突破生命的限制。仿生学的发展将使得人类身体的某些部分实现机械化,进而登陆月球、火星等外星球成为可能。更进一步的,当大脑也实现无机化时,人类的智慧将能够移植到电脑上,标志着生命完全脱离了有机世界的束缚,实现了永生。
因此,人类若想移民火星等外星球,有两种选择:一是改造火星环境以适应生命;二是改造生命自身以适应无机环境。显然,后者更为高效。这也反证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起源:从电子、质子、中子形成原子,到原子结合形成大分子,再到生命与人类的诞生,这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被设计的生命,必将超越碳基阶段,成为无机环境中的硅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