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手机大战升级,阿里携手苹果,能否打破传统魔咒?

   时间:2025-02-20 12:36:22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苹果与三星在AI手机领域的较量,近日再度升级,焦点汇聚于大模型的引入与应用。两大手机巨头几乎同时宣布了它们在AI技术上的新动向,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看点。

先是三星宣布与智谱AI合作,将其Agentic GLM模型融入最新款Galaxy S25手机中,旨在提升手机的智能化水平。紧接着,有关苹果在中国市场选定阿里巴巴作为其AI合作伙伴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合作在历经近一年的测试与探索后终于尘埃落定。

春节过后,AI手机领域的竞争态势愈发明朗。DeepSeek的崛起,在国内手机市场掀起了一股接入热潮。华为、荣耀、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以期通过这一先进技术增强产品竞争力。然而,小米却成为了一个例外,至今尚未宣布接入DeepSeek。

回顾过去,大模型首次成为手机厂商的关注焦点,可以追溯到ChatGPT风靡一时之际。国产手机厂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宣布全力投入AI领域,自研大模型成为它们的重要战略之一。随后,苹果与OpenAI的合作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高潮。

然而,尽管手机厂商在AI技术上投入巨大,但消费者对此的感知却并不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消费者仍将AI视为一种“噱头”,而非购买新手机的必要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AI手机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

尽管如此,阿里、DeepSeek等大模型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仍然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要想打破传统魔咒,创造出全新的影响力,并非易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合作更像是一场品牌之间的信用背书。大模型厂商通过与手机厂商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B端市场空间;而手机厂商则借助大模型的加持,为自身品牌销量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苹果发布的最新款手机中,AI技术被赋予了五项核心功能:表达自我、重现回忆、任务安排、语音助手Siri的智能化升级以及相机功能的智能化拓展。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模型在手机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功能并未能完全打动消费者。

在国内市场,OPPO、vivo、小米、荣耀、华为等五大手机厂商均已发布自研AI大模型,并完成了旗下旗舰手机的“AI化”变革。然而,由于用户需求相对固定,AI手机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修图、画图、问答、执行简单操作等,成为当前AI手机普遍的应用形态。这些功能虽然相较于早期的智能助手有所提升,但并未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三星与智谱AI合作发布新手机

在AI手机的定义之战中,手机厂商和消费者都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尽管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但无人能准确定义AI手机。苹果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其他厂商理解AI手机的基础,但即便如此,AI手机的差异性仍然不明显。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技术的进步并未停止。然而,今天的地位远未到固若金汤的程度。DeepSeek的崛起证明了只要技术足够出众,短期内就能聚集大量的流量和影响力。然而,这也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阿里取代百度的事件或许会成为常态。

在苹果宣布接入阿里大模型后,此轮AI手机的竞争达到了一个高潮。然而,AI手机真正的“iPhone时刻”似乎仍然遥遥无期。从欧美市场的经验来看,即便接入了顶级模型,也难以直接撬动销量。而在中国市场,苹果的选择同样捉襟见肘。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其中华为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7%,而苹果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17%。在出货量排名中,vivo、华为、苹果、OPPO、荣耀位列前五。错综复杂的市场关系、难以达成的AI未来以及无处不在的竞争,构成了这场AI手机较量的复杂图景。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大模型的价值究竟何在?从当前的市场反应来看,尽管大模型难以在技术上直接驱动手机销量,但手机厂商似乎仍然乐于接受大模型带来的品牌效益。这种信用背书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同样重要,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合作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

阿里巴巴发布Qwen 2.5-Max模型

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背书效应并不能成为手机厂商的护城河。在AI手机领域,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手机厂商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场以大模型为信用背书的AI手机竞争,也远未到达终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