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最新动态中,苹果与安卓阵营的巨头们正围绕AI技术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焦点直指大型语言模型的集成与应用。
近期,全球两大手机品牌——苹果与三星,几乎同时宣布了它们在AI手机上的重大布局。三星率先揭晓,其新款Galaxy S25将搭载智谱AI的Agentic GLM作为核心AI能力。紧接着,有消息称苹果在中国市场经过长时间的模型测试与合作探索后,最终确定了与阿里巴巴的合作。
这一趋势在春节后进一步加速,DeepSeek的崛起在国内手机品牌中掀起了一股接入热潮。华为、荣耀、OPPO、vivo等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而小米则成为唯一尚未加入这一阵营的手机厂商。
回顾历史,大型语言模型首次成为手机厂商的关注焦点,要追溯到ChatGPT风靡一时之际。那时,众多国产手机厂商敏锐地察觉到AI的潜力,纷纷宣布全力投入AI领域,自研大模型成为它们的重要战略。随后,苹果与OpenAI的合作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
然而,尽管手机厂商们积极拥抱大模型,但消费者对AI手机的感知仍然有限。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将AI视为“噱头”,而非换机的关键因素。这不禁让人质疑,此次阿里、DeepSeek等大模型与手机厂商的合作,是否能打破这一魔咒,创造出新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种合作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品牌间的信用背书。大模型厂商通过与手机品牌的联手,进一步拓展B端市场;而手机厂商则借助大模型的加持,为自身品牌和产品增添竞争力。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停止,大模型厂商的地位远非固若金汤。DeepSeek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例证,只要技术足够出色,就能在短期内聚集大量流量和影响力。
在AI手机概念不断被炒作的今天,一个尴尬的问题始终萦绕在用户和厂商心头:什么是真正的AI手机?大模型、AI应用、APP协同……这些概念层出不穷,但AI手机的定义依然模糊。苹果在2024年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了包括表达自我、重现回忆等在内的五项“能力”,作为AI手机的差异化功能。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他厂商理解AI手机的基础。
然而,从现状来看,无论是苹果的五项能力还是国产手机的AI应用,都尚未实现质的飞跃。在一份针对iPhone用户和三星手机用户的问卷调研中,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认为AI功能“不是很有价值”或“几乎没有增加任何价值”。
尽管大模型在撬动AI手机市场方面面临挑战,但此次大模型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仍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背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选择尤为引人注目。由于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尚不具备对接苹果体量客户的能力和经验,苹果的选择相对有限。而百度与苹果合作的争议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大模型在能力上仍需积累。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大模型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品牌效益上。阿里能够赢得苹果的信任,离不开其大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出的优秀性能。而DeepSeek的爆火更是让手机厂商看到了大模型带来的流量和知名度价值。从荣耀的尝鲜版到中兴的满血版再到折叠屏版DeepSeek的宣传词中,不难看出手机厂商对DeepSeek背书的重视。
然而,这种背书效应并不能成为手机厂商的护城河。在功能无法直接拉动销量的情况下,手机厂商更倾向于选择流量更大、知名度更高的合作伙伴。这也意味着,今天的赢家在未来很有可能被替代。在这场以大模型为信用背书的AI手机竞争中,谁将成为最终的优胜者仍然充满变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大模型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应用端仍然更接近于品牌背书而非核心竞争力。智能手机AI的三阶段愿景——“AI即功能”、“AI即服务”和“AI即界面”——为手机厂商提供了未来的发展路径。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竞争,手机厂商还需要在“AI即服务”阶段取得突破。
在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AI手机竞争中,未来的空间仍然非常广阔。手机厂商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赢家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成功。只有不断创新、提升技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