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璀璨舞台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革新正悄然上演。2025年初,特斯拉与SpaceX的掌舵人埃隆·马斯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了他所认为的“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Grok 3推理模型。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直播中,两位华人科学家意外地抢占了C位,与马斯克及xAI的核心工程师Igor Babuschkin并肩而立。
这两位科学家分别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Jimmy Ba,以及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吴宇怀(Yuhuai "Tony" Wu)。他们不仅在此次发布会上大放异彩,更因师生关系的巧合而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吴宇怀,这位1995年出生于浙江建德的年轻才俊,自加拿大高中毕业后,在多伦多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而Jimmy Ba,正是他在多伦多大学期间的导师之一。
在人工智能的浩瀚星空中,吴宇怀与Jimmy Ba各自闪耀。吴宇怀以其对推理能力机器的独到见解,在DeepMind和OpenAI的实习经历中,参与了包括STAR、Minerva和Alpha Geometry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而Jimmy Ba则在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效学习算法领域深耕多年,他是Adam optimizer算法的联合开发者,这一算法已成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基石。Jimmy Ba还涉足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其学术成就斐然。
然而,这两位科学家的光芒只是马斯克xAI团队中华人科学家智慧的冰山一角。自2023年7月xAI成立以来,其初始成员中就有五位华人科学家,占比高达41.67%。这一比例不仅彰显了华人在全球AI领域的卓越贡献,也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华人在美国顶级AI机构中的占比居高不下。以OpenAI发布的GPT-4o为例,其17位关键团队成员中,有6位是华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在谷歌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具身智能项目中,华裔研究员的比例同样令人瞩目。保尔森基金会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的研究显示,美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中专门研究AI的顶级研究人员中,毕业于中国大学的人数占比逐年上升,从2019年的27%增长至2022年的38%,超过了从美国大学毕业的37%。
这一趋势在全球最负盛名的AI学术会议NeurIPS上同样得到了体现。通过对2022年发表的论文作者进行背景调查,麦克罗波洛智库发现,这些AI人才所属的前十个机构中有七个位于美国,而中国紧随其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NeurIPS论文的发表数量上跻身前十,展现了中国在AI领域的强劲实力。
华人在美国顶级AI研究人员中的高占比现象,不仅是对中国科学家智慧和努力的肯定,也是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的见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人科学家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