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一场由AI大模型引领的生产力变革迅速席卷了各行各业,其中Deepseek无疑成为了这场变革中的明星产品。起初,网友们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有趣的角色扮演和玄学实验工具,然而,随着国内科技巨头的纷纷加入,Deepseek正逐步从网络热点转变为国民级的AI应用。
这股“Deepseek接入潮”首先由云服务商们掀起。春节假期刚过,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等便竞相宣布支持Deepseek的一键部署。2月1日,华为云与硅基流动联合首发并上线了基于华为云昇腾云服务的Deepseek R1/V3推理服务。紧接着,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也相继宣布支持Deepseek模型的一键部署,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接入并调用这一强大工具。
随后,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华为、荣耀、OPPO等手机厂商宣布其智能助手或旗舰产品将接入Deepseek,而吉利汽车、极氪、宝骏等多家汽车厂商也宣布Deepseek已应用于其车载系统中。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扩大了Deepseek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加速了AI技术的普及。
Deepseek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得益于其在成本和功能上的显著优势。与ChatGPT等高昂成本的AI模型相比,Deepseek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相近甚至更优的性能。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研报显示,训练Deepseek V3的成本仅为meta公司大语言模型Llama 3的7%,而OpenAI训练ChatGPT-4的成本更是高达数千万美元。这种“低成本AI大模型算力范式”不仅降低了AI技术的应用门槛,也使得更多企业能够负担得起AI技术的引入。
Deepseek的开源生态也大大降低了AI的商用门槛。企业可以直接借助Deepseek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出适用于本行业的AI智能体,从而提升产品体验、尝试功能创新。例如,吉利利用Deepseek开发出了“双脑协同”能力,使得交互响应速度提升40%,意图识别准确率达98%,而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1/3。这种成本效益的提升使得AI技术更加易于被各行业所接受和应用。
随着Deepseek的广泛应用,大厂们也在积极抢滩这一新兴市场。在云服务市场,云服务商们通过提供Deepseek的一键部署和优惠价格来巩固现有市场并争取新客户。而在手机、汽车等终端市场,厂商们则借助Deepseek完成功能升级并开启差异化竞争。例如,OPPO在其折叠旗舰手机OPPO Find N5中接入了Deepseek-R1,使得智能语音交互从被动对话升级为主动关怀式的“无感智能”。这种交互体验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使用体验。
在内容领域,Deepseek的应用同样广泛。知乎旗下AI搜索产品知乎直答接入了“满血版”Deepseek-R1,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用户意图并提供符合需求的搜索结果。而阅文集团则将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集成了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以辅助网文创作。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平台的数据利用率和优化了知识库管理,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准确的回答。
大厂们抢滩Deepseek不仅是技术竞赛的体现,更是生态话语权的争夺战。通过接入Deepseek,大厂们能够充分利用AI技术来优化自身生态、提升产品体验和创造差异化优势。然而,随着Deepseek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出现技术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大厂们需要在快速迭代技术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实行定制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