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香港市场再次采取行动,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成功招标发行了两期中央银行票据。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丰富香港市场上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收益率曲线。
据悉,央行于2月14日在离岸市场招标发行了2025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中央银行票据。其中,第二期票据的发行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到期日为2025年5月20日,中标利率确定为2.60%。第三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则为200亿元人民币,到期日为2026年2月18日,中标利率为2.32%,采用每半年付息一次的方式。
此次离岸央票的发行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发行消息公布后,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月13日,在岸人民币汇率上涨162个基点,收报7.2927;离岸人民币汇率则上涨398个基点,收报7.2703。随后的几天里,人民币汇率继续维持强劲态势,多次冲破关键点位。
截至2月18日,虽然人民币汇率较前一交易日有所回落,但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仍分别维持在7.2790和7.2818的水平。这一表现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依然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央行首次在香港市场发行离岸央票。早在一个月前,央行就已成功发行了600亿元人民币的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大规模发行举动释放出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明确信号,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离岸人民币,还能提供高质量的人民币投资产品,从而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推动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
央行的这一系列举措也被视为前瞻性释放政策信号。自2018年11月离岸人民币央票发行以来,其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面对外部经济压力时,央票发行成为稳定市场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市场表现来看,人民币汇率在近期的波动中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尽管面临外部不确定性的挑战,但人民币汇率依然能够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基本稳定。这得益于央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未来,央行将继续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央行也将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