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热议起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据传它有可能在8年后的2032年撞击地球。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的消息,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目前为2%。这一数据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科学家们强调,目前关于这颗小行星的信息仍然相对有限。
据悉,“2024 YR4”小行星的直径估计在40米至90米之间,这一尺寸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科学家们表示,虽然目前撞击的概率仅为2%,但仍需高度重视,并开展持续的观测和轨道测算工作。
中国天文专家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指出,目前的撞击概率只是一个估值,真正的风险需要通过持续的观测和数据积累来确定。同时,中国已经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全球科学家也在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科学家们去年12月下旬首次观测到这颗小行星时,它正在穿越地球轨道。然而,由于观测时间不足两个月,目前对这颗小行星的轨道了解仍然有限。他强调,撞击地球的概率会随着轨道观测数据的积累而动态调整。
李明涛表示,到今年4月,由于人类目前的探测能力限制,将无法再观测到这颗小行星。但到2028年,它将再次靠近地球,为科学家们提供下一次观测的窗口。届时,科学家们将能够更清晰地判断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并决定是否需要设计防御方案。
天文领域科普专家曹林指出,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地球的大气层为生物提供了一层天然的防御屏障。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层时,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小行星解体成碎块,并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
曹林还介绍了一些潜在的防御措施,包括发射航天器高速撞击小行星以改变其轨道,以及通过引力牵引或激光烧蚀等方法来应对小行星威胁。他强调,尽管这些技术方法仍在探索阶段,但人类已经具备了应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
曹林还提到,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相关任务方案设想。他表示,尽管这些计划尚未实施,但技术难度并未达到无法克服的程度。同时,他也呼吁公众不要过分焦虑,相信科学的力量,并多关注官方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