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警告。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据预测在2032年有2%的可能性与地球发生碰撞。
这颗小行星最初于2024年底被发现,其直径范围在40至90米之间,大小相当于一幢摩天大楼。自2025年初以来,NASA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这颗小行星的动态,通过望远镜对其进行持续追踪。尽管目前该小行星距离地球超过4800万公里,但这一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尽管2%的概率看似微小,但行星撞击地球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便是直径仅为数十米的小行星,一旦撞击地球,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历史上,如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的小行星爆炸事件,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造成了近1500人受伤,3000多栋房屋受损,这足以证明小行星撞击的严重性。
对于更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其破坏力更是难以估量。直径达到100米的小行星撞击可能会摧毁一座城市,而1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因此,尽管“2024 YR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较低,但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准确预测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并非易事。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包括天体引力、太阳辐射等。目前的观测技术和计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我们难以绝对排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和计算精度的提高,撞击的概率甚至可能上升。
面对这一潜在威胁,NASA的天文学家正在对“2024 YR4”小行星进行持续追踪,以期更准确地了解其运行轨迹和潜在风险。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可能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主要由监测预警系统和主动防御系统构成。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地基望远镜和天基卫星等设备对小行星进行持续观测,及时获取其运行数据。而主动防御系统则包括动能撞击、核爆偏转、引力拖拽和激光烧蚀等多种技术手段,旨在通过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来避免其撞击地球。
中国计划在“十四五”末期或2025-2026年期间实施一次对有威胁的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和撞击的技术实验,以验证主动防御系统的有效性。到2030年前,中国将构建完整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并在2045年前初步具备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这一举措将大大提高我们应对小行星撞击事件的能力,为地球的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