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研新突破:人工合成淀粉量产在望,粮食自由不再是梦?

   时间:2025-02-18 11:20:43 来源:赵从心不怂作者:赵从心不怂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宇宙浩瀚,星辰璀璨,人类对未知的渴望从未停歇。在中国航天的努力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科学家从带回的土壤中发现了水和金属元素,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可能。然而,食物供应问题,仍是横亘在太空探索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这一创新成果意味着,未来人类或许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的自由制造,为宇宙探索之旅提供坚实的后盾。

回溯科研历程,2016年,中国科学院将“二氧化碳的人工生物转化”列为重点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所需物质的可行性。这一设想的提出,源于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的远见卓识。科研团队在模仿自然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历经无数次实验与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仅需11个步骤的高效合成路径。

在这段科研旅程中,科研团队遭遇了诸多挑战。最初,他们发现酶的催化效率难以满足合成需求,于是花费两年时间对酶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2018年,天津工业生物所的乔婧在实验中加入碘液后,一抹浅浅的“蓝”色宣告了人工合成淀粉的初步成功。此后,经过进一步的验证与优化,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刊物《科学》上发表了相关成果,震惊了全球科学界。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成功,不仅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人工合成淀粉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据测算,其合成速率是玉米的8.5倍,能量转化效率则是玉米的3.5倍。这意味着,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一年的淀粉,相当于种植了五亩地玉米一年的产量。

更重要的是,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耕地和淡水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同时,该技术还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目前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合成成本较高、口感与营养价值的验证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但中国科学家们正不断努力,以期早日将这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已表示,团队将在甘肃兰州开展人工光合成研究,生成液态阳光甲醇,并拓展到精细化学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等的合成。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粮食生产和宇宙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