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可谓热火朝天,截至2月12日17时,总票房已突破157亿元大关。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近98亿的票房成绩,成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名,而《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及《熊出没·重启未来》也分别收获了超过25亿、10亿和5亿的票房佳绩。
然而,在票房捷报频传的同时,观众和评论界对于春节档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刻画提出了质疑。不少影片似乎陷入了男性叙事的漩涡,女性角色在故事中逐渐边缘化,甚至成为了“消失的她”。
特别是在女性导演缺席的2025年春节档,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片通过塑造理想化的男性父亲形象,以及围绕男性英雄成长的叙事,进一步强化了男性美学。而女性角色则往往被赋予了“性感台灯”般的工具属性,服务于男性叙事,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深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女性角色在不少影片中甚至成为了“牺牲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殷夫人的“献祭”,以及《唐探1900》中女性角色的团灭等。这些情节不仅缺乏对女性角色的尊重,也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近年来女性角色在春节档电影中的缺失并非个例。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春节档电影中真正以女性角色为主体、能够称得上“大女主”的电影寥寥无几。即便是在今年,女性角色的占比也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
尽管不少影片在宣传阶段打着女性力量、女权的旗号,试图吸引女性观众,但在实际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刻画往往大打折扣。例如,《蛟龙行动》在前期预热中以女性角色的英勇形象为卖点,但最终在影片中女性角色的镜头却被大幅删减,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那么,为何女性角色在春节档电影中会逐渐边缘化呢?一方面,商业大片的超级英雄叙事往往更倾向于展现男性的力量和勇气,女性角色往往被设计为母职下的牺牲者或红颜壮义的形象,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女性创作者在电影市场中的话语权仍然缺失,导致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的故事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观众仍然是春节档电影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春节档购票用户中女性用户的占比逐年递增,今年更是达到了63.5%。因此,电影市场应该更加关注女性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为女性角色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和深度刻画。
总之,春节档电影市场虽然票房火爆,但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电影行业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提升女性角色的地位和深度,为观众呈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故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