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股价近期显著攀升,从低谷的77港元跃升至124港元,涨幅接近60%,市值更是激增约9000亿港元。这一波涨势的背后,并非传统的电商业务驱动,而是中国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阿里巴巴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可以说,阿里巴巴如今的繁荣,半壁江山得益于AI的助力。这一转变在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的多次公开露面中得到了明确体现。特别是在2024年的几次重要场合,蔡崇信不断强调AI在阿里巴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将公司定义为电商与云计算的双重驱动。
蔡崇信的这一观点在2月13日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会上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在迪拜的这次峰会上,他宣布了阿里巴巴与苹果的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苹果选择阿里巴巴作为其在中国的本地化合作伙伴,这一消息无疑为阿里巴巴的股价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里巴巴的股价连续多日上涨,目前港股股价已达到124.1港元每股,创下三年来的新高,市值更是攀升至2.36万亿港元。这一波涨势的背后,除了与苹果的合作带来的市场刺激外,阿里巴巴自身在国产大模型中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今年1月底,deepseek的崛起再次引发了全球对中国大模型应用的关注。作为中国头部的大模型之一,通义千问以及阿里巴巴成为了市场的焦点。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团队利用阿里云通义千问模型成功训练出AI推理模型s1,这一成果在数学和编码能力测试中表现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OpenAI的模型。
阿里巴巴在春晚的亮相也为通义大模型增添了不少曝光度。原本以为电商业务会成为春晚的焦点,没想到通义大模型意外出圈,叠加deepseek的火爆,阿里巴巴的广告效应得到了双倍放大。
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从2024年开始,阿里巴巴逐步剥离非核心资产,专注于互联网和技术领域。例如,去年12月,阿里巴巴以约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银泰百货出售给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尽管这一交易带来了约9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过去,阿里巴巴的股价主要受电商业务的推动。然而,随着电商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增长放缓,股价也出现了波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阿里巴巴近年来进行了显著的战略转型,从传统的电商巨头向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变。
在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发布的开源大模型榜单中,前十名的开源大模型全部是基于阿里通义千问(Qwen)开源模型二次训练的衍生模型。这一成绩无疑证明了阿里巴巴在AI大模型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对于AI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通过不断增加数据资源和计算能力,大模型在性能上的提升呈现超线性的增长趋势。这一趋势为阿里巴巴的AI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蔡崇信看来,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是阿里巴巴的两大核心业务。为了保持这两大业务的领先地位,阿里巴巴将继续投资于两大领域:一是加速核心业务增长,二是保持基础技术的领先和包括AI在内的创新。
实际上,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从2020年达摩院启动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M6项目开始,阿里巴巴就一直在不断推动AI技术的发展。如今,M6的参数规模已经扩展到10万亿,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AI预训练模型之一。
然而,押注AI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业务。为了更加聚焦于核心资产,阿里巴巴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剥离非核心资产。例如,今年1月,阿里巴巴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持有的高鑫零售约78.7%的股份。
在国内AI大模型市场上,阿里巴巴与百度、字节跳动等企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目前,国内大模型C端市场形成了3+2的格局,其中阿里的通义千问和字节的即梦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这一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黑马频出、格局动荡的大模型时代,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尽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阿里巴巴仍然保持着对AI技术的坚定信心。蔡崇信认为,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家既拥有领先的云业务,又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竞争力的中国公司。这一观点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也为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