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近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纪录,其总票房在2月13日突破了100亿大关,观影人次也超过了2亿,成为中国首部达到这一观影人次成就的电影。这一成绩从电影上映到实现仅用了16天时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部影片不仅创造了票房奇迹,更被视为国漫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其影响力堪比游戏界的《黑神话·悟空》。两者都涉及中国神话故事的重塑,展示了如何利用中国本土文化IP讲述精彩故事,实现引流与变现。
然而,尽管电影和游戏在IP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文旅行业在利用IP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文旅行业与其产生的最大联动效应,竟然是四川与天津网友争论哪吒是哪里人的话题。四川网友认为哪吒与宜宾南广镇的陈塘关和哪吒洞等古迹有关,而天津网友则强调天津河西区的陈塘庄与小说中的“陈塘关”名称高度契合。
这一争论虽然只是电影引发的舆论中的“小浪花”,但也反映出文旅行业渴望通过IP引流助力的现状。然而,与电影和游戏相比,文旅项目在IP的深挖和变现能力上显得不足。每当有新的热门IP出现时,文旅目的地和景区都会试图“蹭”热度,但往往缺乏创新和深度。
例如,在《黑神话·悟空》大火时,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推出与游戏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数只是简单地推出免门票、打卡等常规活动,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和游戏元素的结合点。山西文旅虽然与游戏策划打造时期就已经捆绑,但其合作形式也仅限于主题产品以及联合酒店、景区推出住宿、门票优惠等常见套路。
这也凸显了文旅领域特别是本土主题乐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短板问题:未能将本土IP的价值深挖融入到项目中,缺乏现象级IP原创内容。至今,中国仍未出现如迪士尼、环球影城这样能够源源不断创新IP,并实现从影视商业化到线下主题乐园商业转化的成熟公司。
中国主题乐园的发展路径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国外主题乐园不同。国外主题乐园是先有IP才有乐园,是对已经具备影响力IP价值的延展与衍生。而中国主题乐园则大部分没有具有代表性的独特IP,对IP重要性的认知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觉醒。因此,中国主题乐园想要拥有影响力巨大且吸金能力极强的本土IP非常难。
尽管如此,中国消费者仍然愿意为诚意和尊重买单。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创造了票房神话,还带动了相关周边衍生产品的销售。例如,湖南桑尼森迪玩具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授权销售哪吒周边玩具的累计销售额已经突破2亿元。
站在游客特别是年轻客群的视角,他们渴望中国也能有自己本土的大IP主题乐园。每当有大火影视IP出圈时,总会有人提出将其打造成主题乐园的建议。然而,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这一愿望并不容易实现。本土主题乐园企业虽然可以做游客项目,但想要自己培育出一个出圈的IP,或者用更有创意的故事去赋予原有神话IP新的内涵与影响力,却并不容易。
同时,影视公司主导打造主题乐园的路径在中国市场也尚未出现成功案例。尽管有些影视公司对自己的IP有信心,并试图与文旅企业进行合作,但跨界做乐园对于影视公司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此,游客在乐园体验到的,大多仍然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跨界联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