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领域的巨头宁德时代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的申请,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一举动距离其首次公开表示考虑进军港股市场尚不足两个月,显示出公司对国际化战略的坚定推进。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的供应商中伟股份也发布了启动港股上市筹备的公告,表明其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商讨H股上市的具体事宜。中伟股份主营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是锂电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观察发现,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上的企业纷纷选择赴港上市,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8家相关企业表达了赴港上市的意愿或已经付诸行动。其中,既有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寻求“A+H”两地上市,也有企业希望通过港股融资实现“换道超车”。
锂电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并非无因。一方面,A股市场IPO政策的收紧使得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而港交所则以其开放的市场环境、灵活的上市机制以及国际化的地位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另一方面,随着锂电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寻求通过港股上市来拓宽融资渠道、加码研发,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赴港上市的锂电企业中,有三家企业选择了融资“换道”。先导智能、盛新锂能和金晟新能源原本计划通过其他方式融资,但最终都转向了港股市场。例如,盛新锂能在谋划赴瑞士发行GDR失败后,迅速调整了策略,转而寻求港股上市。
港交所之所以成为锂电企业的优选,不仅因为其上市要求相对灵活,更在于其国际化程度较高,有利于企业融资和品牌推广。港股市场拥有丰富的投资者资源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锂电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和更多的投资机会。相比之下,美股、欧股和日韩市场虽然也各具优势,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如美股市场对财务要求较高、欧股市场对锂电企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等。
锂电企业扎堆赴港上市的背后,是行业从“内卷”到“外卷”的转变。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锂电全产业链快速扩产,但产能过剩和价格回落导致多环节承压。为了改善境况,企业纷纷寻求通过融资来扩产、加码研发,并布局海外市场。宁德时代和中伟股份均表示,港股上市将有助于其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高综合竞争力。
以金晟新能源为例,该公司通过回收废弃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进行拆解利用,得到碳酸锂、硫酸镍等原材料产品。然而,由于锂价持续低迷,公司业绩已经由盈转亏。为了缓解现金流紧张的状况,金晟新能源不得不选择IPO融资。但由于基本面走坏,公司只能终止A股上市辅导,转而寄望于港股市场。
除了生存压力外,更多头部锂电企业赴港上市也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通过港股上市,企业不仅能够融资扩产、改善财务状况,还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宁德时代在提交招股书前几日就宣布将在欧洲建设第三座电池工厂,总投资规模高达40.38亿欧元。
锂电企业扎堆赴港上市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港股市场,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未来的竞争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