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领域风起云涌的2025年,一场行业内部的寒冬却悄然降临,让不少智驾供应商措手不及。其中,纵目科技的命运转折尤为引人注目。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本应是万物复苏的时刻,但纵目科技的员工却迎来了公司即将关闭的消息。据报道,2月8日,纵目科技行政人员通过钉钉群发布通知,告知员工公司将于当晚6点后断电封楼,员工可前来收拾个人物品或办理离职手续。
事实上,纵目科技的困境早已显现。自2023年10月起,公司管理层便宣布进入“低功耗模式”,员工薪资大幅削减,仅保留万元以下的底薪。而到了去年12月,关于纵目科技拖欠工资和社保的消息便在社交媒体上频频曝出。
纵目科技,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驾驶独角兽,如今却人去楼空。其创始人唐锐,一个12年前毅然回国创业的海外华人,此刻也被曝出“失联”。供应商们更是纷纷上门讨债,场面一度失控。
纵目科技曾被誉为智能驾驶领域的璀璨明星。2013年,唐锐凭借对自动驾驶市场的敏锐洞察,放弃了国外的稳定工作,回国创立了纵目科技。在自动驾驶赛道刚刚起步的国内,纵目科技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迅速崭露头角。
从最初的软件算法提供商,到后来的智能驾驶系统一级供应商,纵目科技一路高歌猛进。其官网资料显示,纵目科技是国内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从环视ADAS算法起家,到发布市场上第一个在停车场的L4级别自动驾驶应用,再到推出行泊一体产品,纵目科技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却最终难逃崩塌的命运。据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在递交招股书前共完成了9轮融资,总金额高达22.47亿元。其中,2022年3月的E轮融资更是高达8.67亿元,估值超过90亿元。背后更是站着小米、君联资本、高通等四十余家知名机构。
然而,纵目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却并未如预期般顺利。虽然公司成功获得了红旗、长安、赛力斯、比亚迪等车企的定点合作,但业绩却始终未能实现盈利。据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尽管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毛利转正,但毛利率仍然较低。
为了自救,纵目科技曾试图通过发展机器人业务来拓展新的盈利点。然而,这一尝试并未取得成功。蚕丛机器人推出的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虽然具有创新性,但市场反应冷淡,不仅未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还占据了主营业务所需的现金流。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的IPO进程也频频受阻。公司曾在2022年11月申请科创板上市,但在2023年9月选择撤回申请。随后,公司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申请文件在6个月后失效,且并未继续更新文件。
纵目科技的困境,也反映了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第三方供应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车企自研派的崛起,“去Tier1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纵目科技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却未能成功抓住转型的机遇,最终陷入了困境。
纵目科技的失败,无疑给整个智能驾驶领域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注重商业化和现金流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对于纵目科技的员工和供应商来说,这场寒冬却来得异常猛烈。他们不仅要面对失业和欠薪的困境,还要为追讨欠款而四处奔波。这场行业内部的寒冬,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也考验着整个行业的韧性和稳定性。
尽管纵目科技的命运已经尘埃落定,但智能驾驶领域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新星。
然而,对于纵目科技来说,这场寒冬却成为了其无法逾越的坎。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驾驶独角兽,最终只能黯然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