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近年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其绕开了技术壁垒较高的发动力,转而采用了电力驱动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一批产业供应链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这场产业革命的首批受益者。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被誉为“大三电”,他们共同代替了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功能。其中,“宁王”宁德时代凭借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近期,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动力”)也递交了招股书,其在电控和电机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的又一明星企业。
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是由上市公司汇川技术直接控股94.51%,此次IPO属于A股市场的分拆上市。
“华为弃子”干出一个工控巨头
提到联合动力就不得不先说他的母公司——汇川技术及其创始人朱兴明。
汇川技术的公众知名度或许并不高,主要是其产品更多是面向B端,人们的感知度不高。事实上,汇川技术依靠打破外资垄断发展迅速,如今已是市值1500亿的隐形冠军,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工控龙头企业。
资料显示,汇川技术创立于2003年,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华为,创始人朱兴明更是担任过华为产品总监。
汇川技术的诞生源于华为的一次壮士断腕。
2001年,华为在CDMA和小灵通业务上,遭遇双重失利。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转让和剥离非核心业务,成为度过寒冬的生存战略。
朱兴明所在的华为全资子公司安圣电气在这一次变动中,被打包售卖给了艾默生。
作为全球工控巨头,艾默生这笔收购豪掷7.5亿美元,同时也给予各安圣高管百万补偿金。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躺”在外企。
安圣电气出售给艾默生后,反而激起了朱兴明创业的野心。
当时,安圣电气的产品中有一个主攻应用于纺机、冶金、油气等行业的变频器产品,但当时这个产品一直被外资企业所垄断。
朱兴明的野心就是打破外资企业在这一产品的垄断。当然,也不是闷头苦干,而是一开始就确立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于是,汇川技术打造了基于“专机”的解决方案——在通用、模块化产品基础上,针对特定行业的特殊需求,开发集控制与驱动于一体的“非标模式”产品。
彼时,正值房地产地黄金十年期。汇川技术就把首个进军的行业定在当时财大气粗的地房产领域。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而电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然而,当时做配套的国内电梯企业干的都是零配件组装,而房地产当时要求的是高周转,最后往往在电梯一环节被卡脖子。
汇川技术从矢量变频技术入手,推出了电梯一体化控制器这一创新产品。这一方案通过高度集成,简化了调试工作,让设备的现场安装变得更加高效,安装工期直接减半。这一精准解决客户核心需求的举措,使得汇川的产品在市场上迅速走红,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
2008年,汇川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业务,已位居国产品牌第一。2010年,汇川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招股书显示,卖给电梯设备商的一体化产品毛利率高达64.6%,足见其在市场上的领军地位。
此后,汇川技术又将电梯行业的经验和模式,复制到纺织、空压机等行业,不断实现着国产进口替代,也不断将中国工控水平推向新高。
2016年,汇川技术出资设立联合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布局。
不过,这种跨界意味着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至2019年,因持续投入但仍无回报,汇川技术的利润和股价双双下跌。
朱兴明不亏是当初敢于打破外资垄断的企业领导者,他表示:“只要汇川不被ST,就一定将汽车业务干到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朱兴明的联合动力成为这次汽车产业革命中的首批受益者。
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联合动力电控产品份额约11%,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5.9%,排名第四;电机产品份额约4.7%,排名第五;OBC产品份额约4.6%,排名第八。
财务方面,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联合动力实现营业收入50.27亿元、93.65亿元和60.55亿元;净利润-1.79亿元、1.86亿元和2.85亿元。
小米汽车供应商 近半收入来自理想
2024年,小米汽车仅凭借SU7一款车型就实现了全年超13.5万辆的交付量,并设定了2025年交付量达到30万辆的目标。
不过,小米汽车最初也面临着不少的争议。
其中,雷军在发布会上一句自研了刷新业内天花板的超级电机,就被网友质疑,“小米不是一直贴牌吗,这个自研是认真的吗?”
就在小米疲于应付之际,汇川技术出面辟谣称:“公司参与了小米超级电机的V6s电机的联合研发,V8s电机系小米自研”。
不只是风头正劲的小米,在电机和电驱系统等方面,联合动力深度绑定广汽埃安、小米汽车、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巨头。而在电控市场上,根据NE时代统计,2023年汇川联合动力以84.8万出货、10.2%市占率力压特斯拉、紧追比亚迪,位居国内电控企业第二,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联合动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另一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支持。
早在2021年,理想汽车母公司北京车和家就和汇川技术共同出资成立了常州汇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汇想”)。经过增资后,理想将对常州汇想的持股比例为87.34%,联合动力持股比例为12.66%。
同时,理想汽车也在始终在联合动力的五大客户之列。除2023年外,2021年、2022年及2024年上半年,理想汽车都是联合动力的第一大客户。
其中,2021年、2022年,理想汽车分别向联合动力采购了15.26亿元、14.58亿元的电驱产品,2023年理想汽车的采购范围增加了电池产品,总采购金额增加到18.66亿元。而2024年仅上半年,理想汽车的采购金额就已经超过20.08亿元。
2023年、2024年上半年,联合动力还向常州汇想销售电驱系统产品收入分别达到16.19亿元、15.2亿元。可以说,联合动力过半的收入都来自对理想汽车及其子公司的销售。
与此同时,联合动力也面临着客户集中的风险。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联合动力向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81.74%、71.73%、76.03%和66.28%。
而在应收账款上,则可以看出联合动力话语权较弱。招股书显示,报告期期末联合动力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4.25亿元、18.51亿元、36.13亿元及36.13亿元。
在极越暴雷之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纷纷加强了回款管理,联合动力想要消除坏款风险,回款管理上或许也要有新的举措。
理想汽车作为联合动力的大客户也是其“欠账”大户。2023年,联合动力对理想汽车应收账款余额为12.1亿元,同年第一大客户广汽集团应收账款余额仅为5.44亿元。截止2024年6月30日,联合动力对理想汽车应收账款余额约为13.59亿元,占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期末余额合计数比例约为32.45%,远超过第二位的小米汽车。
本次IPO,联合动力拟募集资金约48.57亿元,投资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项目、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其中,扩产是本次IPO募资的主要投向。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本次IPO拟募资26.12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其中,包括新增新能源汽车电源45.92万套的产能。
然而,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联合动力电源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01%、72.47%、79.65%、76.60%,呈波动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募资扩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待商榷。
总体来说,联合动力踩中新能源汽车爆发的风口,在2023年成功扭亏。不过,其业绩上对大客户尤其是理想汽车的依赖,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以降低客户集中度风险。
联合动力最终能否如愿登陆深交所,犀牛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