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期在零售领域的动作频频,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在短短两个月内,该公司相继出售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两大线下零售资产,这一举措被视为其业务收缩、聚焦主营战略的又一实践。尽管新零售概念似乎因此遭遇了一定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零售行业的深刻影响已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电商巨头们也并未因此放弃对零售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近日,饿了么内部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调整和组织变革。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通过全员信宣布,他将兼任饿了么CEO一职,而原CEO韩鎏则将专注于分管即时物流中心,继续向吴泽明汇报。这一调整背后,是饿了么对即时物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提升。
自2021年俞永福接管饿了么以来,该平台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过“旧三年”的梳理整合,饿了么在2024年迎来了新的领导团队,并公布了“新三年”的战略方向。在新的战略框架下,饿了么在保证到家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将即时零售及其背后的即时物流网络推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力图打造新的增长点。
吴泽明在内部信中强调,此次管理分工的调整正是基于即时物流战略意义的不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韩鎏在接手CEO之前,曾担任过饿了么即时零售业务负责人和蜂鸟即配总裁等职务,对即时物流领域有着深厚的经验和见解。
当前,即时零售已成为零售行业的热门话题。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国内即时零售规模增速高达26.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和网上零售额8.9%的增速。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平台纷纷加速布局,品牌商家也在全渠道展开竞争,甚至线下商超也开始加入这一业态变革的浪潮。
以沃尔玛中国为例,去年12月,该公司宣布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全国门店上线美团平台,并接入美团配送网络。这一举措不仅为沃尔玛带来了更广泛的客户覆盖,也进一步推动了即时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
饿了么作为手握配送这一关键资产的平台之一,再次站在了行业变革的潮头。对于刚刚过去的2024年,饿了么将其视为业务发展的分水岭。在坚守餐饮到家业务的同时,饿了么也在积极谋划“非餐配送”领域的新篇章。
在餐饮到家领域,外卖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近五成。市场格局高度稳定,头部平台的竞争壁垒已经筑牢,消费者行为也基本定型。在这一背景下,紧抓“高频低消”成为保持高度活跃竞争领域的唯一选择。
美团和饿了么都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团去年二季度将经营目标从追求GMV转向订单增长,以应对持续的客单价下滑和GMV下滑问题。而饿了么则推出了“超抢手”低价频道,主打“爆款好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然而,外卖市场的增长空间正在逐渐缩小。艾媒咨询报告显示,未来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地区。对于饿了么来说,在餐饮配送领域所能寻找的增量有限,因此更需要打开即时零售的新天地。
在即时零售领域,平台们都在向供应链建设靠拢,加码前置仓。美团推出了闪电仓业务,计划到2027年覆盖全品类、数量超过10万个、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京东也开始了前置仓的部署。相比之下,饿了么则选择了较轻的路线,圈定了品牌商家作为合作对象,下放更多运营自主权,平台仍然定位为一个撮合交易的角色。
饿了么在开拓新场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在传统日间消费时段之外,饿了么将服务时段延伸至夜间乃至凌晨。据饿了么统计,夜间便利店订单占比全天数量高达35%。这一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夜间消费中滋补保健品类和水果品类订单环比增长显著。
然而,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平台需要搭建起一个“用户规模——批量需求——商户供给”的循环,才能形成流量壁垒;另一方面,本地生活平台在向电商靠拢的同时,电商也在向本地服务方向延伸。淘宝小时达等业务的崛起给饿了么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尽管如此,饿了么仍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公司表示将与同属阿里系的其他业务进行互补和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即时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随着零售行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零售模式受到冲击的同时,新零售和即时零售等新兴模式也在不断拓展边界、模糊分类。但可以确定的是,外卖作为即时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未来,即时零售市场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价格、产品、体验差异化等因素都将成为竞争的关键点。平台方们需要不断拆解需求、分层满足,并继续拓展零售概念的边界。
在这一过程中,饿了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的检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零售行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