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微软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揭示了这一趋势背后隐藏的隐忧:人类对GenAI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关键认知能力的衰退。
该研究覆盖了319名来自教育、销售、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型工作者,他们分享了936个在工作中使用GenAI的真实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当用户对AI输出结果充满信心时,他们往往倾向于直接采纳,而不再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相反,只有在AI输出不尽如人意,用户对其缺乏信心时,才会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对AI产出进行评估和改进。
这一发现表明,随着GenAI在日常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知识工作者的角色正逐渐从任务执行者转变为监督者。这种转变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削弱了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与未使用GenAI的同事相比,依赖AI的用户在相同任务上产生的结果多样性显著降低,反映出批判性思考和个性化判断的缺失。
研究团队指出,自动化技术的讽刺之处在于,它通过简化日常任务来减轻人类负担,但同时也剥夺了人类锻炼判断力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在异常情况出现时,这些用户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事实上,人类对技术可能削弱智慧的担忧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反对写作技术,到特里特米乌斯对印刷术的担忧,再到数学教师对计算机的排斥,以及如今对互联网的疑虑,这种担忧始终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而此次研究的结果再次证实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在Z时代职场新人中尤为明显。据Google调查显示,九成Z时代员工已经至少使用过两种AI工具。然而,另一项由Workplace Intelligence和INTOO进行的调查发现,约半数Z时代受访者表示,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向AI求助,而非主管。他们认为AI能够迅速回应且不会对他们进行评判。
专家警告称,这种过度依赖AI的行为可能削弱Z时代员工应对模糊性问题和培养职场必备人际交往技能的能力。协作和创新依赖于复杂的人际互动,而AI的过度使用可能削弱这种互动,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效率和创造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建议,在开发AI工具时应注重激励用户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GenAI工具可以设计解释AI推理过程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改进建议或指导性批评,从而帮助用户保持和提升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