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际,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昨日,新型火箭长征八号改成功完成其首次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在蛇年之初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征八号改,亦称长征八号甲,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精心研制。此次首飞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增添了新成员,更为国家卫星组网,特别是1100公里轨道的组网发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长征八号改火箭发射前夕,记者有幸独家专访了该火箭的总设计师宋征宇。宋征宇曾参与过多款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经验丰富。他透露,长征八号改是在长征八号的基础上,针对未来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而改进设计的。
宋征宇强调,长征八号改火箭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提升运载效率和降低成本,以满足商业航天发射的需求。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火箭的整流罩和二级火箭设计得到了优化,使得长征八号改成为同等规模火箭中运载效率最高的一款。这不仅大幅提升了运载能力,还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
长征八号改火箭的高度超过50米,整流罩直径达5.2米,芯二级直径3.35米,形成了独特的“脑袋大、脖子细”构型。宋征宇解释说,这种构型虽然过去被认为不易被接纳,但通过采取主动控制技术,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迎着风飞行,从而大幅提升运载能力。
2月11日下午,长征八号改火箭迎来了其历史性的首飞时刻。5点30分,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宋征宇表示,火箭的飞行表现非常出色,与预期的理想状态高度吻合。
长征八号改火箭的成功首飞,不仅拉开了蛇年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的序幕,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中国的航空领域同样热闹非凡,多款新型飞机正在全国各地进行试验和试飞,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亮相。
在天津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里,长征五号等多型火箭正在紧张制造和总装。今年,中国航天将保持高密度发射态势,包括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到中国空间站,以及启动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多型新研型号火箭和商业火箭也将全力推进,实现首飞和关键技术验证。
在四川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负责人张家驹表示,今年将继续保持谷神星一号火箭的发射频次,并计划在上半年实现两型在研型号的首飞。随着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区域特色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在陕西蒲城,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正在抓紧试飞,计划在今年一季度取得型号合格证并正式投入市场。而在黑龙江,多用途直升机AC332正在严寒条件下进行高寒试验试飞,为早日取得适航证并投放市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