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从微信小商店到视频号小店,再到最新的微信小店,微信不断重新定位其电商业务,将其融入整个微信生态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视频账号和直播频道。
然而,春节期间“蓝包”功能的表现并不如预期般火爆,这显示了电商转型之路的艰难。尽管如此,微信仍取得了一些成果。据“微信派”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休闲零食、糖果/巧克力、毛绒/布艺等品类实现了环比高达10000%的增长。这些增长一方面与春节场景相匹配,另一方面也因为原本销量基数较低。相比之下,大件商品的爆发力则相对较弱,这可能与春节期间物流停顿以及用户习惯尚未养成有关。
社交关系中的“病毒式传播”效应在电商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拼多多的崛起过程中,微信的社交裂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蓝包”被看好并被其他大厂纷纷效仿的原因。然而,如果仅仅将“蓝包”局限于微信小店的电商场景内,那么可能会低估其“送礼”功能的潜力。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礼物经济年送礼次数达到4.9次,人均年送礼金额高达2340.4元。尽管综合电商平台是购买礼物的主要渠道,但线下商店、门店、礼品店的购买比例也不容忽视。
在微信“蓝包”功能上线后,许多微信小店商家从中受益,如三只松鼠、茶颜悦色、MARS玛氏食品等已送出超过10万份礼物。然而,在这些受益者之外,一些无货源商家也利用“蓝包”进行“套利”。这些商家通过搬运他人店铺内的商品或在拼多多等平台上购买商品来完成交易,赚取差价。这不仅导致商品价格虚高,还可能影响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损害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一位消费者小玉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她收到朋友通过微信小店送来的礼物,但收到的发货短信显示该商品在拼多多上的价格远低于微信小店的价格。这种经历并非个例,许多网友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无货源电商已经成为投诉网站上的重灾区,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加大了对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
即便是守规矩的微信小店商家,“送礼”生意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送礼订单被退回,部分原因是收礼人虽然收下了心意但没有收下礼物,或者由于“蓝包”功能尚不完善而导致地址信息填写不及时。送礼功能的售后问题也成为各平台的槽点之一。由于送礼订单涉及两个或多个消费者,售后过程中的物流费用等责任归属问题尚不清晰。
然而,微信“蓝包”功能并非仅限于线上电商业务。微信支付业务为“蓝包”带来了更多使用场景。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场景中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覆盖全面线下商家方面。在支付成功的页面,顾客可以选择“让商家帮忙寄给朋友”的功能,省去了向朋友要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的步骤,增加了送礼的仪式感。
这一功能在线下消费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例如,在书店看到一本好书或在旅行途中遇到有意义的文创品时,顾客可以直接通过该功能支付并让商家代寄给好友。这种便利性让许多曾经因嫌麻烦而放弃送礼的人们更有动力向远方的朋友送去心意。
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探索仍在继续,“蓝包”功能的推出被视为其电商业务的重要转折点。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但微信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裂变效应,仍有望在电商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同时,线下支付场景为“蓝包”功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