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传言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AI)领域即将发起全面冲刺,被视为其在未来科技版图上的重要布局。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似乎预示着阿里即将在AI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然而,阿里巴巴迅速出面澄清,表示该传言并无事实依据。尽管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背后反映出阿里在AI领域的深度布局与变革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近年来阿里在AI领域的动作频频,从全球招募顶尖科学家,到整合旗下C端产品矩阵,再到与竞争对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都显示出其在AI领域的坚定决心与巨大投入。
在战略层面,阿里过去两年采用了“投资+算力”双轨并行的策略。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阿里投资了多家大模型企业,试图借助资本力量在AI领域开疆拓土。同时,阿里云凭借其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为众多AI企业提供支持,稳固了自身在AI产业链中的地位。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阿里也不得不调整战略方向。
面对DeepSeek推出的低成本高性能模型对传统AI市场估值体系的冲击,以及投资企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阿里果断将重心转向内生增长。2024年底,阿里对AI产品矩阵进行了重大改革,将通义从阿里云剥离,与夸克、天猫精灵组成全新的“软硬一体”矩阵,旨在强化C端产品的协同效应。
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夸克成功升级为“2亿人AI助手”,借助先进算法为用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通义在AIGC应用领域也崭露头角,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08万。天猫精灵则在智能家居交互领域积极探索,试图打造家庭智能交互的新入口。阿里还开源了通义千问模型,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生态构建,极大地丰富了其AI应用生态。
在生态建设方面,阿里与DeepSeek达成合作,让DeepSeek使用阿里云的算力资源,试图构建起“发电厂+电网”的双垄断优势。然而,尽管阿里在AI战略转型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电商基因与C端产品运营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通义在月活跃用户数上与竞争对手仍有较大差距,给阿里的C端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人才竞争方面,阿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AI领域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阿里高调引入了多模态领域的领军人物许主洪,其带来的低成本预训练策略在夸克图文理解、天猫精灵交互等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阿里在人才战场上也有损失,通义千问的技术负责人周畅被字节跳动挖走,凸显了其在人才竞争中的防守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阿里不断加大在AI人才方面的投入。然而,随着AI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AI人才的平均薪资也持续上涨,给阿里的成本控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阿里一直沿用的“赛马机制”在AI研发需要高度协同的背景下也逐渐暴露出弊端,跨事业群的协作难题成为制约其AI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字节跳动豆包和百度文心一言的激烈竞争,阿里选择了差异化突围路线。在场景垂直化方面,阿里充分利用其在电商领域积累的数据优势,打造“AI导购”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商品推荐和个性化使用建议。同时,结合菜鸟物流业务,阿里开发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
在硬件入口竞争上,天猫精灵接入多模态模型,探索“语音+视觉+触觉”的交互方式,以期在智能家居控制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阿里还通过开源通义千问模型,吸引大量开发者参与应用开发,不断完善其AI应用生态。
然而,阿里的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据孤岛的存在极大限制了其多模态模型的训练效果和应用能力。高昂的研发成本也给阿里的资金实力和战略决策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在保证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商业化有效变现,成为阿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阿里仍在努力凭借“生态协同”策略对抗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如果阿里能在多模态技术突破和组织变革方面找到平衡点,就有可能重现电商时代的辉煌,在AI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反之,如果无法解决组织协同和技术创新问题,阿里则可能错失定义AI交互规则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