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短剧春节档遇冷,行业泡沫下何时迎来真正的精品时代?

   时间:2025-02-11 18:20:59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春节前后,短剧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寂静。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有近2000部短剧在此期间上线,但无一能够掀起热议浪潮,这一景象与去年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

DataEye的数据显示,即便是抖音全力营销、并有知名明星加盟的免费短剧《夫妻的春节》,其播放量也仅达到了3.3亿,远低于去年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7.1亿的播放量。这一显著落差让不少短剧从业者开始质疑“春节档奇迹”是否还能再现。

短剧编辑王佟从业三年,他感慨道:“春节前,各家短剧公司和平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复刻去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功,结果却大失所望。现在的成绩,用‘惨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春节档的失利,表面上看是作品质量无法打动观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短剧行业的内容生产方式存在问题。王佟指出,短剧内容的模板化已经成为行业顽疾,严重阻碍了短剧的长远发展。他解释道:“行业里不是没有好编剧,而是大家都想着赚快钱。打磨剧本需要时间和成本,很多公司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

短剧行业的“快”字诀已经深入人心,从剧情节奏到拍摄制作周期,再到收入结算,都讲究一个“快”字。据传,《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拍摄周期仅十天左右,制作成本八万元,却创造了单日充值2000万的奇迹,制作公司和发行方也因此获得了过亿的回报。这样的成功案例让许多公司趋之若鹜,纷纷追求快速复制。

然而,这种追求速度的做法却导致了短剧内容的同质化严重。观众刘槐表示:“现在的短剧全都是《八零》用过的套路,看一部就知道后面大概的剧情了。”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和缺乏新意,让观众逐渐失去了对短剧的兴趣。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一些短剧平台开始尝试精品化战略。然而,这种所谓的精品化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比如改变剧名、删减部分剧情,或者提高制作质量等。刘槐对此表示失望:“新上线的短剧虽然制作精美了,但剧情却变得无聊。所谓精品化,只是把狗血的部分删一删,然后套个好看的外壳而已。”

与此同时,短剧行业的内卷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横店,短剧制作的成本不断攀升,从几万到十几万,再到五十万甚至八十万以上。剧组在演员阵容、服化道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在编剧环节却不愿多花钱。一位剧组演员统筹透露,短剧群演的价格在一年内涨了几倍,春节前更是达到了巅峰。

编剧王佟感慨道:“短剧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流量游戏’,营销投流成本往往占总成本的大部分。剧本质量无法转化为即时流量,自然不被重视。这种畸形的创作逻辑导致了流水线式的编剧工作,摧毁了编剧人才。”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编剧、导演和演员在短剧行业取得一定成绩后选择逃离。他们普遍认为,短剧行业无法提供真正的创新和创作土壤,也无法帮助他们磨练技艺。比如导演曾庆杰,在短剧界取得成功后,他转向了长剧创作,并凭借《九重紫》等作品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短剧行业的未来何在?王佟认为,只有从供给侧进行大变革,摆脱“流量游戏”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然而,这一变革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