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时代编剧何为?唐方园:毛边感成稀缺资源,人机协作重构工作范式

   时间:2025-02-11 18:18:50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DeepSeek这一革命性AI技术的横空出世,各行各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文娱产业亦不例外。尤其是编剧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AI技术引发的深刻震动。

今年以来,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由非专业编剧背景的网友利用DeepSeek创作的剧本作品,这些作品的专业程度令人咋舌,也让传统编剧行业陷入了广泛讨论。网络上,“编剧饭碗不保”、“AI将颠覆编剧行业”等言论此起彼伏,编剧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然而,DeepSeek的出现真的意味着编剧职业的终结吗?编剧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技术挑战?人机协作是否会成为文娱行业的新常态?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资深职业编剧唐方园女士,她对AI技术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AI对编剧行业的冲击已成为热议话题。在DeepSeek问世后,其在剧本创作上的表现震惊了无数网友和资深编剧。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利用DeepSeek创作的剧本,其专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更有网友直言,编剧行业的基础岗位或将很快被AI取代。

事实上,中国编剧开始警觉AI威胁之时,好莱坞编剧们早已采取行动。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长达148天的罢工,其中一个核心议题便是限制AI在剧本创作中的使用。编剧们要求制片公司不得利用AI工具生成剧本内容,以确保编剧的原创性工作不被AI取代。经过长时间谈判,美国编剧工会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最终达成协议,明确规定AI不能编写或重写剧本。

面对AI技术的冲击,唐方园女士展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她不仅主动学习和使用AI技术,还在与AI的人机协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唐方园认为,编剧工作可以分为快餐产品和作者作品两类。在AI时代,快餐产品类编剧很容易被AI取代,因为这类产品往往缺乏新的思想内涵和独特情感表达。而创作型编剧则不同,他们的角色本质不会因为AI的到来而改变,因为创作本质上是探索新的价值观和情感模式。

唐方园指出,AI虽然能够整合、分析和运用逻辑进行辩证,但它无法形成新的思想。例如,如果AI的数据库中没有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它就无法创作出有关存在主义的作品。AI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真实的情绪。虽然未来AI可能会模拟一些情感,但那只是模拟而已,无法替代人类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唐方园看来,AI在编剧工作中的价值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辅助创作。例如,在创作科幻题材或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剧本时,AI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和避免专业性错误。然而,AI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剧本的结构和内涵方面。这两个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们具有创新空间。如果交给AI,就等于放弃了创新。

唐方园尝试过多款AI大模型进行辅助创作,但她始终坚持不依赖AI完成整体创作。她认为,创意激发、结构搭建、细节完善等是AI可以辅助的方面,但整体创作仍需要人类编剧来完成。她强调,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类,她对甲方的揣摩更为精准,因此她创作出来的剧本更符合甲方的需求。

在人机协作的新范式下,天赋型编剧与AI联手创作出了令人瞩目的作品。例如,《黑镜》第六季中的“Joan is Awful”一集,编剧查理·布鲁克利用AI工具生成了多个冲突模型,直接催生了剧中的核心矛盾。同样,《西部世界》第四季也展示了复杂的人机协同案例,AI不仅生成了视觉隐喻,还推演出了循环模型,最终形成了颠覆性的世界观。

唐方园认为,当下的AI技术之于编剧,就像当年计算机之于NASA,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她鼓励编剧们尝试去驾驭和结合AI技术,形成人机共体。在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及人类编剧与AI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性时,唐方园思考片刻后回答:“当AI能写出完美结构时,毛边感反而成了我们新的稀缺资源。”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