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时代编剧何去何从?唐方园:毛边感才是我们的稀缺资源

   时间:2025-02-10 19:26:13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DeepSeek技术的横空出世,其强大的算法与深度思考能力,在各个行业中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文娱产业自然也不例外。今年以来,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一批非专业编剧的网友,他们利用DeepSeek创作出了相对完整的剧本,这些作品不仅让业内人士震惊,更在编剧圈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编剧行业将被AI取代”的声音不绝于耳,网络上充斥着诸如“编剧饭碗不保”“编剧行业面临团灭”等讨论。然而,DeepSeek的出现,是否真的意味着编剧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编剧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技术挑战?人机协作能否成为文娱行业的新常态?为此,我们采访了深谙AI应用的专业编剧唐方园女士。

DeepSeek的问世,让AI在剧本创作领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利用DeepSeek创作的剧本,其专业程度令资深编剧也感到惊叹。有网友甚至尝试用DeepSeek重写了《封神榜》小说,并@导演乌尔善,表示“AI写的剧本还不错”。还有网友在试用后担忧,编剧领域的基础岗位很快将被AI完全取代。

其实,早在中国编剧开始警觉AI威胁之时,好莱坞的编剧们已经采取了行动。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组织的罢工持续了148天,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限制AI在剧本创作中的使用。编剧们要求制片公司不得使用AI工具生成剧本或剧本内容,以确保编剧的原创性工作不被AI取代。经过长达五个月的谈判,美国编剧工会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明确规定AI不能编写或重写剧本,AI生成的内容不被视为原创作品。

面对DeepSeek等AI技术的冲击,唐方园女士作为职业编剧,却展现出了积极拥抱和尝试的态度。她不仅学习了AI的使用方法,还在与AI的协作中探索出了新的工作模式。唐方园认为,编剧的工作可以分为快餐产品和作者作品两类。在AI时代,快餐产品的编剧确实很容易被AI取代,因为这类产品并不要求有新的思想内涵或独特的情感表达,而AI可以从海量数据库中拼凑出千变万化的此类故事。

然而,对于创作型的编剧来说,他们的角色本质并不会因AI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因为这类故事的创作,本质上是帮助人类探索新的价值观和情感模式,而AI无法形成新的思想或情感。唐方园表示,AI可以对现有的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但它无法创造出新的思想或情感。例如,如果AI的数据库中找不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那它就永远也写不出有关存在主义的思想。

尽管如此,唐方园并不否认AI在辅助创作方面的价值。她认为,AI可以加强编剧的工作效能,尤其是在创作行业剧或科技领域剧本时,AI可以节省编剧在专业领域学习时间上的投入,并避免专业性错误。同时,AI还可以在创意激发、结构搭建和细节完善等方面提供帮助。但唐方园强调,她不会让AI帮忙直接生成剧本,因为那是她工作中最有乐趣的部分。

在唐方园看来,AI虽然强大,但无法取代编剧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她认为,编剧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多读哲学和经典著作,从源头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视角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展示了人机协作在编剧工作中的潜力。例如,《黑镜》第六季中的“Joan is Awful”就采用了元叙事结构,剧中流媒体平台用AI实时生成用户生活剧集,这一设定与现实中编剧使用生成式AI的过程形成了镜像。编剧查理·布鲁克将AI工具定位为“哲学辩手”,通过输入关键词后,AI生成出多个冲突模型,直接催生了剧中的核心矛盾。

同样地,《西部世界》第四季也展示了更复杂的人机协同案例。编剧乔纳森·诺兰团队要求AI系统对尼采的“永恒轮回”理论进行叙事解构,AI不仅生成出视觉隐喻和循环模型,还形成了剧中颠覆性的世界观。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人机协作已经成为编剧工作的新范式。

在采访的最后,唐方园表示,当AI能写出完美结构时,人类编剧的毛边感反而成了新的稀缺资源。这种毛边感,正是人类情感的真实体现,也是AI所无法复制的。因此,在AI时代,编剧们需要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独特视角的挖掘,以在人机协作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