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量子部门近日传来雄心勃勃的消息,其负责人公开宣布了一项宏伟目标:力争在未来五年内推出商业化的量子计算应用,以此向英伟达提出的“需等待20年”的预测发起挑战。
这一壮志豪言出自谷歌量子AI部门“Quantum AI”实验室的创始人Hartmut Neven。他在当地时间周二(2月5日)的一份声明中乐观地表示,未来五年内,人们将有望见证只有在量子计算机上才可能实现的现实世界应用。
谷歌所提及的“现实世界应用”聚焦于材料科学领域,旨在通过量子计算的强大能力,为电动汽车研发更高效的电池,推动新药发现,以及探索新能源的替代品等。
谷歌量子计算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这一目标增添了信心。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量子模拟方法,这标志着谷歌在实现量子愿景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顾去年12月,谷歌曾在官方博客上推出了名为“Willow”的量子芯片,该芯片能够显著减少错误,成功解决了量子纠错这一困扰领域近30年的关键难题。更令人瞩目的是,Willow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标准基准计算”,而据谷歌所述,即便是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完成这一计算也需要长达“10的25次方”年。
有观点认为,量子计算的发展轨迹或许将类似于人工智能。在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推出之前,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主要局限于科学家的小圈子内,而如今已广泛走进大众视野。谷歌此次的豪言壮语,是否预示着量子计算也将迎来类似的爆发期,值得业界密切关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谷歌的这一目标持乐观态度。英伟达CEO黄仁勋年初时曾表示,实现“非常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几十年时间。他认为,如果说需要15年,那可能为时过早;而如果说要30年,则可能又有些保守。黄仁勋认为,20年或许是一个更为合理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