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谷歌量子计算的领航者向路透社透露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谷歌意在五年内将量子计算应用程序推向商业化市场。这一壮志勃勃的目标,直接与英伟达此前提出的量子计算需待二十年后方能应用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谷歌量子人工智能部门的创始人及掌舵者哈特穆特・内文在一份声明中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坚信,在接下来五年内,量子计算将引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实际应用,这些应用唯有借助量子计算机方能实现。”
据透露,谷歌所展望的量子计算应用领域广泛,尤其在材料科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这包括为电动汽车开发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加速新药物的研发进程,以及探索创新型的能源解决方案。
量子计算作为科技界热议多年的话题,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它有望打造出性能远超传统计算机的超级机器。传统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遵循串行原则,即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数字;而量子计算机则借助“量子比特”,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字,从而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与量子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ChatGPT横空出世之前,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源自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尽管成果斐然,但商业化的具体时间表却始终模糊不清。
然而,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却对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前景持保守态度。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他预测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如果说十五年,那或许过于乐观;如果说三十年,又显得过于悲观。但二十年这个时间点,或许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黄仁勋的这一言论,一度导致量子计算相关股票的市值蒸发了约80亿美元。
不过,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突破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去年12月,谷歌宣布已成功解决了一个在传统计算机上需要比宇宙历史还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解答的问题,这一成果无疑为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自2012年起,谷歌便投身于量子计算的研究之中,期间成功设计并制造了多款量子芯片。借助这些量子处理器,谷歌在量子计算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未来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