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ESG年报解读为及价值公司100联合发起的针对各公司ESG报告披露情况的解读专栏。
本文为“光大银行”篇。
研究员 | 张子豪
光大被罚没超1800万,“11宗罪”涉及公司治理议题
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恒丰银行等开出了罚单。其中,根据行政处罚公示,光大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等多项违规,被中国人民银行没收违法所得201.77万元,罚款1677万元。
光大银行罚单涉及违法行为类型如下:1.违反账户管理规定;2.违反清算管理规定;3.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4.违反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5.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6.违反国库科目设置和使用规定;7.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8.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9.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10.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11.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
光大银行还有12名责任人,受到监管1万元到18万元的罚款,多人同时遭到警告。违法行为包括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等。
本次光大银行被罚所涉ESG议题主要关于该行隐私和数据安全、合规运营、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管理等重点议题,这几项议题也被光大银行视为对其自身和利益相关方均非常重要的议题。
事实上,光大银行在监管处罚方面一直频频收到罚单。仅2024年,光大银行就因违规被罚款超2000万元。
评级提升但频频受罚,看似“矛盾”却有迹可循
2024年12月,MSCI发布了2024年度光大银行ESG评级结果,光大银行ESG评级刚刚提升至AA级,实现评级结果两年连续提升。其中,光大银行在“金融普惠”、“融资环境效应”、“公司行为”等议题被认为是领先行业的。
光大银行在ESG评级上的提升源于多个方面。从ESG治理的角度看,光大银行在ESG领域建立了系统化的治理架构,包括董事会决策层、总行管理层和执行层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ESG战略目标并推动落实。例如,其《绿色金融工作方案》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工作中期行动方案》等政策,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发展战略,并通过产品创新支持低碳经济。
在上述提到的重点议题方面,光大银行也有不俗成绩。例如,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光大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达4323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2023年光大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首位,达到24.18%。
而在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034.05亿元,增速28.57%,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且在同业中增速位居前列。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进一步增至4187.92亿元,增速提升至33.47%,增速呈持续加速态势。
然而,屡次出现的监管处罚,则从侧面证明尽管光大银行在战略层面强调ESG治理,但其快速扩张的业务可能导致了执行层面的疏漏。例如,近年来因违规放贷、数据管理不善等问题被罚,反映出合规管理机制未能完全覆盖业务实操中的风险点。
虽然光大银行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社会责任与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等专项部门,但不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的具体执行能力并不一致,也可能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光大银行在评级上的稳步提升和在合规监管上的不足均是有迹可循的。而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则是由以下几点原因导致的:
首先,评级标准和监管视角存在差异。MSCI评级更关注光大银行在ESG战略规划与执行、政策公开性和可持续发展表现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而监管处罚则更多针对具体违规行为等单一议题。
其次,MSCI评级主要是基于历史数据,且数据范围涵盖ESG各个维度。部分处罚事件发生在评级发布后,反映到评级上会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可能仅影响几个维度,对总体评价影响力有限。
另外,光大银行在保持传统信贷业务增速的同时,还要兼顾绿色金融的创新等业务的发展。这就导致ESG治理的推进与传统业务合规问题有并存的可能。
光大银行在强化风险管理方面,已将客户面临的潜在ESG风险,分类实施了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并将ESG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信贷业务各环节,严格实施全流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