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两大热门话题席卷了公众视野:一是AI领域的黑马DeepSeek,另一则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上映。
DeepSeek,这款新兴的AI应用,以惊人的速度在AI产品榜上崭露头角。据统计,其日活用户数在上线短短20天内就突破了2000万大关,成为全球范围内AI应用增速的佼佼者。这一成绩,即便是与早已名声在外的字节豆包和Kimi相比也毫不逊色,后两者的月活用户数分别为6000万和2000万。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增长态势,并未依赖传统的广告投放或买量策略,这在AI应用初期用户粘性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在业界,通过投放广告迅速提升用户量,进而收集数据优化模型,已成为一种惯用的套路。今年以来,包括Kimi、豆包在内的国内十款AI原生应用,合计投放金额高达15亿元。然而,DeepSeek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专注于打磨产品本身,通过共享专家机制、低精度训练等一系列工程创新,以及对底层硬件指令的深入挖掘,实现了算力的大幅优化,甚至对英伟达等传统巨头产生了冲击,导致其股价大跌近20%。
在团队建设上,DeepSeek同样打破了常规。它没有引进一批业内大佬,而是组建了一支以应届生为主的研发团队。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与此同时,在电影界,《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成为了春节期间的焦点。这部动画电影在上映短短7天内,总票房就突破了50亿元大关,直逼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列。而它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没有依赖传统的预售销量和流量造势。
国产动画片领域,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观众对于国产动漫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粗制滥造和模仿抄袭上。然而,《哪吒》却以内容精品化为突破口,用5年的时间精心打磨作品。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思想深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在故事主线上,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经典元素,又融入了现代价值观和个人成长的主题,使得影片的情感价值更加丰富,受众群体也更加广泛。
DeepSeek和《哪吒》的成功,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技术爆炸与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深耕核心价值、构建系统性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们没有选择容易实现的小成就,而是将“难”转化为竞争壁垒,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最终实现了颠覆性的突破。
更这两个团队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背后所秉持的推动行业发展、让用户受益的初心,才是驱动它们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DeepSeek团队将方法开源,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哪吒》的导演则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动画人才加入行业,共同推动国产动画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