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车企扎堆人形机器人赛道,百亿市场待启,成本难题待解

   时间:2025-01-26 17:07:0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机器人领域迎来了一则重大融资消息,维他动力(Vita Dynamics)宣布成功完成了种子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亿元。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余轶南,曾是地平线团队的核心成员,担任过副总裁及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对地平线征程系列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的开发起到了关键作用。维他动力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宋巍和赵哲伦,也分别有着地平线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和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的背景。

在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余轶南的创业并非孤例。近年来,众多车企和行业专家纷纷涉足这一赛道。例如,华为车BU前首席科学家陈亦伦、Momenta前量产研发负责人高继扬等人都已投身其中;同时,丰田、北汽、上汽、比亚迪、小鹏、理想等车企也已经开始布局或自研相关技术。

针对车企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现象,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教授指出,特斯拉等企业发布的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这为车企进入该领域提供了战略上的合理性。特斯拉的智能汽车已经具备了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结合算法、大算力芯片及软硬件,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主要分为自研和投资两种方式。特斯拉、小鹏汽车、小米、广汽集团等车企选择了自研路线。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在2025年小规模生产,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小鹏汽车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Iron;广汽集团推出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小米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CyberOne人形机器人,目前已在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而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则主要通过投资方式布局,投资了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核心聚焦于造车本身,希望通过人形机器人提升工厂生产效率、优化人工成本。例如,广汽集团的GoMate人形机器人就计划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率先应用。另一类车企则与特斯拉相似,旨在将造车的技术积累应用于机器人的研发,打造全新的科技产品,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工具向家庭服务机器人的转变。

从技术层面来看,车企与人形机器人之间存在高度相通性。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指出,机器人在技术上与自动驾驶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推进汽车自动驾驶有较大帮助。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能力可以很好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开发中,两者在模型层面具有显著的互通性。硬件构成上,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系统也类似,主要包括感知系统、运算系统及其软件、能源供应系统等。

得益于软硬件层面的高度重合,车企在布局人形机器人时可以直接共享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包括自动驾驶软件、自动驾驶硬件、动力电池等。以特斯拉为例,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大量复用了汽车制造中的技术成果。硬件上,Optimus配备了与特斯拉汽车相似的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摄像头;软件方面,则采用了特斯拉的FSD超级计算机芯片,并复用了多摄像头视频神经网络等技术。

在应用场景方面,车企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万联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车间工厂是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车企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在总装环节,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满足复杂的装配需求。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决策和高精度操作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并优化整体能源管理。

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挑战。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校研发定制、车企战略协议试用以及工业测试和科研场景中。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以及高昂的成本问题。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售价较高,马斯克虽然表示未来成本有望降低,但目前仍面临成本控制的难题。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形机器人有望通过结合大语言模型提升自然语言交互和自动化决策能力,加速商业化进程。然而,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也提醒,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布局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