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万亿城市扩容减速,谁将成下一个“万亿新星”?

   时间:2025-01-24 13:33:46 来源:沉默的星星作者:沉默的星星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进入2025年,中国内地拥有万亿GDP规模的城市数量依然维持在26个,这一数字并未如预期般增长,标志着过去十年中第二次未能新增万亿城市的现象。

尽管最近的第五次经济普查使全国GDP总量上调了3.4万亿元,多数大城市也从中受益,但这并未足以推动任何城市跨越万亿GDP的门槛。这一停滞引发了关于万亿城市扩容受阻原因的广泛讨论,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万亿城市的猜测。

万亿GDP,这一曾经遥不可及的经济里程碑,长久以来被视为经济强市的标志,是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早在1994年,香港便成为了中国首个万亿GDP城市。而内地首个万亿城市则出现在2006年,上海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率先达到了这一标准,并在2024年跨越了5万亿GDP大关。

随后,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等城市相继在2008年至2011年间加入万亿俱乐部。2014年后,万亿城市的数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几乎每年都有新成员。然而,自2020年以来,万亿俱乐部的扩容速度明显放缓,过去四年中仅有东莞、烟台、常州三座城市新晋加入。

目前,中国内地共有26个万亿城市,加上香港则为27个,这些城市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直辖市、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会城市和制造业强市。尽管万亿城市已不再罕见,但它们仍主要集中于部分经济大省,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依旧显著。

从地域分布来看,南方共有20个城市达到万亿GDP,而北方仅有7个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其中山东省占据了北方近半的席位。从东西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的席位,中部地区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四座城市入围,西部地区则仅有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中三角和西三角特征。

从省份角度来看,江苏省以5座万亿城市位居首位,广东省有4座,山东省3座,浙江省和福建省各有2座,其余为四大直辖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强省会城市。在内地31个省份中,超过一半的省份尚未拥有万亿城市,包括东北三省、河北、江西、云南、广西、山西等地,这些省份亟需打破零万亿城市的尴尬局面。

万亿城市扩容为何突然放缓?观察万亿城市的晋级历程可以发现,随着主要城市的全面突围,普通地级市成为了万亿城市争夺战的新焦点。未来两到五年内,第27至30个万亿城市有望在唐山、徐州、大连、温州、沈阳、厦门、昆明、绍兴、石家庄、榆林等城市中产生。这些备选城市大多为普通地级市,或是所在省份经济体量相对有限的省会城市。

一方面,普通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出现了明显的经济断层。城市发展不仅受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国家战略、产业格局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且在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背景下,越靠近权力中心、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资源配置能力越强。在国内大循环时代,普通地级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即使是一些省会城市,由于所在省份经济体量有限,汇聚的资源也相当有限。

另一方面,高增长时代已成为过去,大投资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城市发展已没有捷径可走。近年来,受到超预期冲击、地缘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即使是一线城市也面临着巨大的稳增长压力,更不用说普通地级市了。同时,债务高压和产能饱和的问题也让社会开始反思过度基建和无效基建的危害,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了转折点。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许多城市就将2025年定为突破万亿GDP的时间表。但近年来,几乎所有城市都悄然淡化了这一指标,甚至不再提及。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万亿城市仍将持续涌现,但万亿GDP的晋级之路将不再那么迅速。

如今,万亿GDP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当万亿GDP城市数量多达26个,并向着30个迈进时,其象征意义已有所减弱。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万亿GDP仍然是经济大市的标志,意味着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引领区域发展的潜力。然而,在东部发达省份,万亿GDP已不再稀缺,2万亿GDP正成为新的竞争起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