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涌现了一系列用户反馈,指称在使用百度地图进行导航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广告干扰。据网友描述,导航界面中的公路路面上,竟然直接出现了“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广告标语,更有甚者,在某些版本的应用中,路边还虚拟竖立起了广告牌。
这些反馈中,不乏用户对广告位置的强烈不满:“每次确认导航信息,广告都赫然在目,严重影响了驾驶视线。”更有用户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焊死”在路面上的广告,让人想关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面对用户的质疑声浪,百度客服迅速作出回应,表示会详细记录并反馈这一问题,由专员跟进处理。同时,东鹏特饮方面也表态将尽快核实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然而,这一事件已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部分网友持理解态度,认为在免费使用导航服务的前提下,出现广告也在情理之中。但更多网友则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广告形式“离谱至极”,不仅过于商业化,更有可能对驾驶安全构成威胁。有网友直言:“这很百度,典型的商业化过度。”
深入探讨这一事件背后,不得不提及地图软件的商业化难题。尽管地图导航的用户渗透率极高,如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已突破8.73亿,百度地图也拥有超过5.73亿的月活跃用户,但盈利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地图软件。
以广告为例,尽管地图软件的用户使用时长较长,但多数时间用户都处于驾车导航状态,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留给广告展示的合适场景极为有限。为了寻求商业化突破,地图软件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展示广告。
百度地图的广告形式多种多样,从开屏广告到搜索框广告、地点标注广告、导航路线规划页广告等,不一而足。然而,这些广告形式大多已被用户所诟病。更令人惊讶的是,百度地图甚至在导航播报语音中也植入了广告,让用户在关键时刻听到的是商家的推广信息,而非纯粹的导航指令。
此次东鹏特饮广告“焊死”在导航路面上的事件,更是将百度地图的商业化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笔广告合作费用预计高达千万以上。然而,如此高昂的广告收入,却是以牺牲用户体验和安全底线为代价的。
业内专家指出,驾驶场景中的视觉界面需要极高的信息纯净度,任何非必要的元素都可能成为认知负担。百度地图此次的广告植入,无疑在用户最需要专注的时刻强行插入了干扰,极有可能对驾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百度地图在商业化探索上的落后也加剧了其压力。曾几何时,百度地图用户规模遥遥领先,但自被高德地图超越后,差距逐渐拉大。如今,高德地图不仅在用户数上领先,更在商业化探索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如聚合打车和本地生活服务等业务均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相比之下,百度地图在打车业务上的表现平平,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面向车企的高精地图业务上,百度地图同样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采用无图、纯视觉方案,对高精地图的需求大幅缩减,百度地图的商业化前景更加不容乐观。
此次广告事件不仅对百度地图的口碑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引发了公众对百度集团广告问题的广泛关注。自魏则西事件以来,百度在广告问题上一直备受争议,企业形象和口碑长时间未能得到修复。如今,百度地图再次因广告问题陷入舆论漩涡,无疑给百度集团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