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一场从炙手可热到迅速降温的戏剧性转变。这股俄货风潮不仅搅动了进口地绥芬河的供应市场,也让众多进口商和零售商措手不及,面临库存积压和生意转型的挑战。
自2024年末起,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监管部门开始对俄罗斯商品馆进行严查,对无证无照或未备案的经营行为予以打击,责令停业。这一行动迅速传导至供应链上游,绥芬河这个中国最大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成为了这股俄货热潮骤变的直接反映。
绥芬河的食品供应商郑莹也经历了这场俄货市场的过山车。她表示,去年下半年,下游商家的进货量大幅增加,俄罗斯进口的粮油等商品几乎一报关回来就被抢购一空。然而,随着热潮退去,不少新客户在进货几吨后便没了下文。
这股俄货风潮的退去,不仅影响了进口商和供应商,也让零售商倍感压力。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俄罗斯商品馆,负责人表示,由于近期监管严格,店内销售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们考虑年后转向线上销售。
事实上,这股俄货热潮的背后,与中俄边境贸易的长期积累密不可分。早在2014年,就有不少商家开始从做出口转型为做俄罗斯商品进口。经过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商品贸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落地加工和销售体系。
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发文提醒买家注意,目前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的官方地址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呼吁买家在购买时多加留意产品的生产地和有效期。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一年内成立的俄货公司多达908家,但其中登记状态为异常(注销或吊销)的就有31家。在总共6204家俄货公司中,状态异常的公司占比高达44.6%。
面对这一现状,专家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中俄双方贸易发展,做大做长久俄货生意,需要支持与监管并行。从根本上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俄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