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电池:从央视广告到市场挑战,品牌如何续写辉煌?
在无数消费者的记忆深处,南孚电池凭借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聚能环,一节更比六节强”,在央视黄金时段频繁亮相,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这一策略不仅让南孚电池成功抢占市场,更让电池与南孚之间划上了等号。数据显示,目前南孚电池在国内碱性电池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5%,连续20多年稳居行业榜首。
然而,时过境迁,南孚电池如今面临的挑战与往日大相径庭。一方面,C端碱性电池消费需求逐渐萎缩;另一方面,电池行业风口正转向B端市场,低价新产品层出不穷,不断蚕食南孚原有的市场份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南孚电池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
回溯历史,南孚电池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88年,当时一家位于福建南平的小电池厂引入港资,成立了南孚电池有限公司。面对国内以碳性电池为主的消费市场,南孚凭借合资优势,从日本引进全套碱性电池生产线,不仅解决了碳性电池的产品缺陷,更凭借低价竞争力迅速打开市场。随着寻呼机的普及,南孚电池迅速走红。
此后,南孚电池加大央视广告投放力度,推出“聚能环”产品,通过形象化的广告语,让消费者直观了解碱性电池的优势,也让“聚能环”成为南孚电池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家用电子消费产品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电池需求量激增,南孚电池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龙头。
然而,南孚电池的股权变更历程也颇为曲折。从合资、外资到回归本土,南孚电池的控股股权多次变更。1999年,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成立“中国电池公司”收购南孚电池,随后外资成为控股股东。2003年,外资股东将股权转让给美国吉列集团,三年后宝洁收购吉列,南孚电池的控股股东再次变更。这段外资控股时期,南孚电池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新品开发和市场扩展受到限制。
直至2014年底,鼎晖投资出资并贷款5.8亿美元,从宝洁手中收购回南孚电池78.77%的股权,完成本土回归。随后,鼎晖投资将南孚电池60%的股权投入新三板上市公司亚锦科技,使南孚电池完成“借壳”上市。2021年,安德利收购亚锦科技36%的股权,一年后再次收购15%的股权,完成控股,并更名为安孚科技,实现由百货零售向电池行业的转变。
尽管股权变更频繁,南孚电池在碱性电池行业的龙头地位并未动摇。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南孚电池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传统消费品,南孚电池具备高营收、高利润、低应收账款、强现金流等特点,但同时也面临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境。碱性电池市场盘子并未显著扩大,加之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南孚电池想要重拾黄金年代的增长速率,困难重重。
在国内市场,南孚电池不仅要面对超霸、超威等老对手的竞争,还要应对小米、倍量等新兴品牌的冲击。以小米为例,其彩虹电池凭借性价比和环保设计,成为年销售量超过1亿节的“爆品”。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冲击,传统电池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和应对。
为了应对挑战,南孚电池并未停止创新步伐。在传统消费电池领域,南孚电池不断更新“聚能环”系列,推出丰蓝1号燃气灶电池、小型纽扣电池等产品。同时,南孚电池还尝试拓展移动电源等配件产品,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南孚集团CEO刘荣海坦言,南孚曾尝试多种产品,但结果并不理想,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
在海外市场方面,南孚电池通过OEM和自有品牌形式,积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南美和东欧等地区。然而,随着海外市场扩张,产能问题成为南孚电池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缓解产品供应压力,南孚电池决定新建10亿只电池产能的生产线,预计于2025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
南孚电池还面临供应链、业务法律合规、多元市场需求、品牌建设以及电池回收等环保问题。为了提升利润,南孚电池还尝试代理销售红牛饮料、鞋油等产品,凭借线下经销商渠道资源,实现渠道复用和产品销售多元化。
在新兴消费领域,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南孚电池或许能找到新的增长点。随着碱性消费电池市场逐渐触顶,这些新兴领域为南孚电池提供了新的破局思路。尽管竞争优势仍在,但留给南孚的时间已愈发紧迫,南孚电池必须不断尝试和改变,以续写品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