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乳业近期遭遇了监管风波。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及其董事长席刚等三人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四川证监局出具了警示函。问题的根源在于2023年半年报中,新乳业未能完整、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尤其是对重庆瀚虹的商誉减值测试未能及时进行,违反了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
新乳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并购的色彩。从2001年至2009年,公司通过并购区域性乳业完成了初步扩张。自2015年以来,新乳业更是加速了扩张步伐,例如2019年入股现代牧业、福州澳牛,以及2023年收购新澳乳业等。然而,频繁的并购虽然帮助新乳业快速扩大了市场份额,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此次监管处罚就是一个警示。
具体来说,新乳业在2021年以2.31亿元现金收购了重庆瀚宏60%的股权,主要看中了其“一只酸奶牛”的现制酸奶业务。然而,重庆瀚宏的业绩并未达到承诺标准,反而出现了亏损。尽管新乳业在2023年半年报披露前已知悉重庆瀚虹无法实现承诺业绩,但并未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根据估值补偿协议,新乳业最终可能仅收回4460.05万元,此次并购显然是一笔亏本买卖。
事实上,新乳业并购后的企业业绩不达标的情况并非个例。例如,2016年收购的苏州双喜在被收购时处于亏损状态,收购后的经营情况也不乐观,最终同样被售出。新乳业的大规模并购导致了商誉的高企,目前商誉总额高达10.03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了200%,这意味着公司的收购可能存在较大风险。
除了商誉问题,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居高不下,近年来不断攀升,从2020年的66.65%增至2023年的70.47%。高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付债务与利息,这使得投资者对其偿债能力表示担忧。根据新乳业2024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30亿元,短期借款更是高达8.85亿元,而货币资金仅为7.76亿元,偿债压力较大。
面对这些问题,新乳业的管理层其实早有察觉。在2023年年中的投资者大会上,管理层提出了“内生为主,并购为辅”的战略,并表示将努力在未来五年内将负债率降低10个百分点。然而,尽管管理层已经发现了问题并试图解决,但新乳业一直以来的目标却难以实现。例如,公司在2021年提出的“三年倍增计划”就未能如期完成。
在增长之路上,新乳业一直希望成为一个全国性乳业。然而,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并购地方性乳企,但新乳业并未成功转型为全国性乳企。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新乳业开始实施“鲜战略”,主要依靠低温奶业务来推动增长。然而,低温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导致新乳业近几年的毛利率整体性降低,盈利能力下降,业绩难以进一步快速增长。
低温奶的成本高、冷链运输难度大、保质期短等问题也限制了新乳业的市场半径。尽管新乳业通过发力低温奶来提高品牌差异化和产品竞争力,但这也加剧了成本的提高,影响了产品毛利。同时,强调24小时产品及订奶入户场景等策略也使得新乳业难以在下沉市场取得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新乳业面临着如何在保持低温奶业务优势的同时,推进品牌全国化的挑战。一些业内人士建议,新乳业可以把产品重心放在打造大单品上,通过推出大单品战略来掌握渠道优势与提升品牌知名度。然而,新乳业在渠道掌控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经销商数量减少也反映了部分经销商对其产品线下销售缺乏信心。
在线上渠道方面,新乳业或许可以向一些成功案例学习,如认养一头牛通过线上推广和打造差异化品牌等方式脱颖而出。新乳业可以通过线上获得流量,打造自己的大单品,进而线上辐射线下,带动整体产品的销售,推进品牌全国化。
总的来说,新乳业在并购扩张和业务发展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解决商誉、资产负债率等问题,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低温奶市场中脱颖而出,推进品牌全国化,都是新乳业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