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植物学的璀璨星河中,钱崇澍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不仅是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更是这一领域内的开拓者与宗师。
钱崇澍,字雨农,1883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门第,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为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自幼聪明好学,1904年,他考中了晚清最后一批秀才,展现了非凡的学识才华。随后,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开始接触西式教育与现代科学,并于1910年成功考取庚款留美官费生,赴美深造。
在美国,钱崇澍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进修,专攻植物学。1914年,他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发表了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首篇学术论文。这些成就,为他在植物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成归国后,钱崇澍投身于植物学教育与研究。他先后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金陵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并开设了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等课程。1917年,他发表了中国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献,以及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首篇论文,为中国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面对近代植物学在中国尚属空白、而中国植物资源却极为丰富的现状,钱崇澍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在学校进行植物学教育,还积极倡导并建立了植物学研究机构。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与胡先骕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使中国植物学的研究迅速与国际接轨。
钱崇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独立工作能力。他带领学生野外实习,采集标本,查阅图鉴,自己给植物定名,并根据实践工作情况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在野外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方面,钱崇澍更是身体力行。他深入浙江、江苏南部地区进行植物区系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并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还亲自制定了多个省份的植物调查规划,组织采集队走遍这些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调查资料。
在科学研究方面,钱崇澍的成就同样卓越。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合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大学生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彻底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植物学教材的惯例。他还翻译了大量植物学论文,对中国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抗战期间,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往重庆,面对经费短缺和生活困难,他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维持生活,同时坚持科学研究。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撰写了多篇植物学论文,并带领学生在青城山一带采集植物标本。
抗战胜利后,钱崇澍回到上海继续担任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他坚决主张中国的植物志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不能由外国人染指。这一观点代表了中国植物学者的共同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钱崇澍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长,并亲自参加了植被与植物区划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得以启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干扰,《中国植物志》的出版被迫停顿,而钱崇澍也因此受到冲击,不幸罹患胃癌,于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