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之旅中,一群青年天文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揭开恒星形成的神秘面纱。37岁的吕行,一位从物理学跨界到天文学的青年研究员,他的桌上摆放着一件网购的3D打印星系手办,这不仅是他的爱好象征,更是他科研生涯的缩影。这张照片,由实习生俞佳一捕捉,定格了吕行对星空的无限向往。
“我们都是星尘。”这句天文学界的“口头禅”,对吕行而言,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人生哲学的体现。它引领着无数青年踏入天文学的大门,试图解答“我从哪里来”这一人类永恒的谜题。
近年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室研究员刘铁带领的一支青年团队,在国际天文学界崭露头角。自2019年以来,这个不到20人的团队已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50篇论文。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正在形成的“四体”恒星系统,比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复杂星体系统还要多出一颗恒星,预示着未来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恒星家族。
刘铁团队的研究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利用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ALMA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了猎户座普朗克银河冷团块中的“恒星胚胎”。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恒星早期演化的秘密,更为双星和多星系统形成的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标志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然而,天文学家的日常远非电视剧中那般浪漫。顾琦烙,刘铁团队的一员,他的工作台前摆放着三台电脑,其中一台专用显示器,用于细致观察全球学者发布的最新星系观测结果。他笑称,观测星星就像买彩票,既需要夜以继日的坚持,也需要一丝运气的眷顾。观测申请、天气状况,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观测结果。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上海天文台的青年天文学家们却保持着乐观和热情。张遂楠,一位博士后研究员,认为学天文的人都有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啥也看不到”的常态,总能泰然处之。他们每天最享受的时刻,是与团队成员共进午餐,围坐一圈,分享彼此的快乐与收获。
吕行则分享了上海天文台为科学家们提供的良好工作环境,让他能够专注于研究,不必为琐事分心。他展示了自己最新观测到的“恒星宝宝”,这些正在形成的恒星,仿佛是他科研生涯的见证者。
在公众眼中,天文学家或许是一群“社恐”的科学家,只与星辰对话。然而,上海天文台的青年天文学家们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他们不仅热爱科学,更热爱生活,会用潮玩手办装饰工位,闲暇之余相约徒步、唱歌、玩桌游,展现出“萌”态可掬的一面。
刘铁强调,天文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多领域的知识背景,甚至还需要具备计算机和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他的团队每年招收的学生中,不仅有天文学专业的学生,还有来自法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鲜血液。
除了科研和观测,上海天文台的青年天文学家们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推动亚毫米波段望远镜的自主建设。他们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科普讲座和慕课,让更多人了解天文学的魅力。刘铁认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天文”,比发表一两篇论文更有意义。
在与国际顶尖团队的竞争中,刘铁团队也面临着硬件上的挑战。他们正积极参与我国亚毫米波段望远镜的自主建设项目,希望在未来十年内,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吕行则指出,我国天文行业的发展特别依赖于先进的观测设备,因此,他们与天马望远镜工程师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望远镜的性能。